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烟花三月邀约天下客 央视聚焦运河边的扬州城
2021-03-26 10:10:00  来源:扬州网  
1
听新闻

记者 王璐

“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留下的名句早已成为扬州向世界发出的一张邀请函。又到烟花三月时,近日,央视《远方的家》栏目播出《大运河》特辑,连续两天聚焦扬州,再次为这座“世界运河之都”打Call。

饺面店里,品尝扬州市井美食;四季假山中,欣赏古典园林之美;弦音悠长、肉上雕花,感受非遗匠心……在3月8日播出的第三集《运河边 扬州城》和3月9日播出的第四集《运河两岸 绿色沃野》节目中,央视镜头聚焦大运河水工智慧,扬州的美食、园林、非遗文化等,多角度、多层次向国内外观众展现了扬州的运河文化与城市魅力,邀约天下客。

央视截图。

水工遗迹

见证时代变迁先民智慧

大运河凝聚着古人的水工智慧。《远方的家》的镜头瞄准了坐落在运河东岸的邵伯镇,这里保存着古运河多处水利工程遗迹。跟随镜头,可以看到在古运河、京杭大运河、邵伯湖三水交汇处,一尊铁牛安卧洲头。

“镇水铁牛铸成于1701年,当时淮河发大水,而大运河是淮河向长江的泄洪通道,于是铸造了这一镇水神兽。”邵伯镇文史研究人员丁云峰介绍,这头铁牛也叫铁犀,因扬州地势西高东低,因此铁牛方位坐东朝西,寓意旱涝无忧。铁牛身后的水闸,就是明清时期的大运河故道,可以防止汛期邵泊湖湖水外泄,保持运河水位平稳。

清朝乾隆年间,邵伯作为南北货物运输的分界点,为繁荣古镇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沿岸建立的多处码头,将地势较低的邵伯镇包围了起来,使得邵伯镇能够长久地保留着运河文化。

扬州美食

融汇八方食材创造独特风味

大运河沿线有着丰富的特色水产,如“运河三宝”之一的邵伯绿菱。“邵伯绿菱因生长于运河滋养的活水之中,不仅炒菜好吃,生吃也有一股清甜味。”节目中还介绍,生长于这片水域的昂刺鱼,是邵伯焖鱼的原材料。鱼被裹上菱角淀粉下入油锅,经过精心烹制,将水分焖干,淋上琥珀色的汤汁,令人垂涎。

大运河沟通南北,扬州人用八方食材创造了风味独特且南北皆宜的美食,扬州酱菜便是其中之一。

“清朝时,扬州是漕运和盐运中心,全国农产品都能顺着运河运到扬州,所以扬州的酱菜能够在清朝得以发展、壮大。”节目聚焦了扬州酱菜生产制作的工艺流程。“酱菜,人们每天可能只会吃上几口,虽然滋味微小,但它却承载着生活的五味,而扬州酱菜制作技艺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

扬州园林

兼具皇家大气与私家秀气

兼具南北特色的,还有扬州的园林。节目中解读道:“扬州园林多为盐商修建,他们引进徽派建筑手法,同时借鉴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既有中国北方皇家园林的气势,又具备江南私家园林的温婉秀气。”

镜头跟随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研究员潘宝明来到个园,苍翠的竹林映入眼帘。潘宝明介绍,“山”是园林的骨骼,“水”是园林的血脉,建筑是园林的五官,花木是园林的毛发,它们是组成园林的四大要素,而个园的精华就在于四季假山。

个园只是扬州园林的一个代表,而扬州园林也早已成为中国园林艺术中一朵奇葩。节目中说道:“中国的园林艺术在明清时期发展到了巅峰,大到一园一室,小到一草一木,造园技艺都让人叹为观止,无论是意与境的结合,还是庭院气氛的烘托渲染,园林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都为人民留下了美的范本,让更多的人去欣赏与解读。”

活态非遗

传承千百年的初心与匠心

活态,是大运河最显著的特征。大运河催生了以扬州学派、扬州画派、扬州曲艺、扬州“三把刀”等为代表的特色文化,其中,雕版印刷、古琴、剪纸等3项传统工艺技艺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扬州地方特色戏剧扬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此次《远方的家》栏目组来到扬州文化艺术学校。排练厅里,扬剧学员们正练着“毯子功”;教室中,老师正在进行唱腔教学。学生勤学苦练,名师言传身教,传统非遗这样得以保护、传承与发扬。

节目还聚焦了有着“跌宕多变、绮丽细腻、刚柔并济、音韵并茂”特点的广陵琴派,以及有着“肉上雕花”之称的修脚技艺,讲述着扬州非遗传承了千百年的初心与匠心。节目最后说道:“大运河的水滋养着这方土地,令城市发展出独有的文化特色,成为大运河宣传的最佳名片。”

标签:
责编:徒滢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