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很慢……”过去,距离遥远的亲朋之间传递信息,多半是通过写信。在一封封信件之中,也蕴藏着真挚而浓郁的情感。昨天上午,《墨耕信札收藏精品展》在史可法纪念馆开展,四十多封信件,每一封都值得细细品读,从中也能读出,一些扬州的旧时光以及鲜为人知的故事。
四十余件信札精品 名人名家作品现身
信札寄情千般意,尺牍蕴含大境界。《墨耕信札收藏精品展》的藏品主人,名叫倪刚,号“墨耕”,是扬州一位知名收藏家。他爱好读书学习,练武写字,尤其钟爱书画收藏。
这次信札展,就是从他近四十年收藏的百余幅尺牍信札中选出来的四十余件精品,其中有名人名家的作品。有南社李仲南的作品;有民国江苏省长韩国钧的作品;有民国扬州画派领军人物鲍娄先的作品;有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主席、书法家赵朴初先生的作品;有“草圣”林散之的作品;有红学泰斗冯其庸的作品;有中国人物画泰斗、第五套人民币毛泽东画像创作者刘文西的作品;有新金陵画派中坚推动者和组织者亚明的作品;有中国美术史学泰斗王伯敏的作品;有中国古建筑园林艺术学家陈从周的作品;有著名医史学家、文献学家耿鉴庭的作品;有中国著名词曲学家任中敏的作品;有诗人黄竹坪、吴谷泉的作品;还有著名书画家、书画理论家周积寅、卞孝萱、张道兴、韩少婴、王板哉、桑宝松、卢星堂、肖平、马波生、赵绪成、李亚、尉天池、徐天敏、罗勇来、贺成、刘二刚、王镛、陈大利等人的作品。
这些作品有的是毛笔挥毫,有的是硬笔书法,字体不同,风格各异,内容丰富,精彩绝伦。不少作品通过小小的信札,抒发出作者对学术的探讨、艺术的追求、对友情的赞美、品格的称颂,彰显出博大的情怀和高尚的艺术修养。
“信件,特别是亲朋之间的信件,能够表现一个人的性格情绪,字里行间透露的,都是真诚的情谊。现在大家交流,绝大多数都是手机,虽然方便了,却少了一些情感的交流。”倪刚说道,“通过收藏这些信件,也能感受过去那些值得回味的旧时光。”
细读
信件1
赵朴初:
希望调拨日本樱花给扬州
这是一封赵朴初写于1975年的信件,在信件中,他首先对1974年陪同日本代表团来到扬州时所受到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
信件的主要内容,是赵朴初看到鉴真纪念堂修建好后,当时并没有栽种樱花。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两国的友好往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樱花在日本广为播种,也是日本的象征。赵朴初就想和北京的同志商量,日本赠送给中国一万株樱花苗,已经移植成功,不能再动,但也有一两百株正在培育,希望能够调拨给扬州。这种樱花名为“大山”,是日本北方寒冷地区的品种,能否适应扬州的气候,还希望扬州方面能够考虑。此外,赵朴初还提到,日本的唐招提寺内,扬州移植过去的紫竹,已经成林,挂有“中国林”的木牌。
如今,扬州鉴真图书馆门前的樱花大道,即将迎来盛开的季节,想必这也是他想看到的盛景。
信件2
桑宝松:
举办扬州书法篆刻展览
这是一封桑宝松手书的信件,缘由是要举办一场扬州人的书法篆刻展览,桑宝松在信件之中,对扬州的书法篆刻界进行了介绍。他特别提到了三位先生:蔡易庵、魏之桢、孙龙父,并介绍了三位名家的住址。桑宝松特别提到,扬州虽然从事这方面艺术的人不多,但是水平很高,这三位先生的作品,都是极有水准的。为了培养新人,他们还在扬州举办培训班,其中蔡易庵为组长,魏之桢、桑宝松为副组长,举行讲座,普及基础知识。
蔡易庵、魏之桢、孙龙父、桑宝松,都是当时扬州的著名书法篆刻家,他们之间的往来亲密,经常为艺术探讨,此外还不忘提携后人,举办讲座展览等,让更多人能够了解扬州书法篆刻艺术,而这封信,又表现出他们与外地进行交流的情况,字体飘逸洒脱,内容朴实无华。
信件3
韩国钧:
改造扬州“新运河”
这是一封时任江苏省长韩国钧的信件,韩国钧,民国政要,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一直致力于盐垦及运河水利工程。抗战爆发后,任抗日民主政权苏北参政会名誉议长。海安沦陷后拒任伪职,终因积愤成疾去世。被陈毅誉之为“民族抗战之楷模”。
在这封信中,就体现出韩国钧在水利方面的主张,特别是他对于“新运河”的改造,将“废黄入海”工程的费用,用以改造扬州“新运河”,而在落款之中,可知“新运河”即“通扬运河”。
从这封信中可以看出,韩国钧对于运河改造十分关注。古往今来,一条陪伴了扬州城2500多年的大河,也一直得到了扬州人的世代呵护。
信件4、5
林散之:
赋诗扬州,感谢老工匠……
这两封信,都是“草圣”林散之的作品。有一封信是写给女儿的,林散之知道女儿、女婿涨工资了,连称这是“大喜事”。而林散之还说,女儿对其他人有误会,“你的批评完全错了”。
林散之对扬州很有感情,他自己也曾在扬州住过多年。在信中,他特别提到,他为扬州写了三首诗,并自己用书法写了出来,分别赠予扬州人。足以见得,他对扬州的情感之深。
此外,还有一封信,也是格外有意思。这是林散之写给一位老工匠的。信件的内容不长:“老余,前托你修理破板箱,不知已修好没有,麻烦你,谢。”当时林散之已经是当地,也就是江浦县的副县长了,他的生活还是非常简朴的,一个破板箱,还要修好再用。而他对一位老工匠的态度,也是非常谦和的,足以见得他的为人,值得推崇。
记者 王鑫 林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