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盘点朋友圈刷过的谣言 一次性辟干净!
2021-01-27 10:27:50  来源:扬州网  
1
听新闻
  扫码便能领取留扬人员补贴,每人5000元?高考学子丢失准考证?类似的消息,相信很多人都曾在朋友圈内刷到过,这些均为不实信息或谣言!这些谣言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如何见招拆招,准确识别网络不实信息呢?
  扫码能领留扬补贴?
  多人轻信才知是“整蛊”
  “网上的假消息真的太多了,我也是太天真,居然真的信了!”外地来扬打工的周先生,昨天上午刷朋友圈时,突然发现一则在朋友圈发布的相关信息:“扫码申请留扬补贴,每人补贴5000元,必须定位在扬州,1月31日截止。”
  扫码便能申请5000元补助,且截止时间就快到了?周先生没有多想,赶紧扫码准备申请,他没想到的是,扫码后出现的内容让人哭笑不得:“你是不是百日做梦?”此时的他立刻反应了过来,自己这是被“整蛊”了。
  周先生发现,这并非自己第一次上当受骗。“之前还有什么扫码看春节假期延长了多少,或扫码领免费福利什么的,扫开来后不是整蛊信息,就是骗人的消息。”周先生有些担心:“有些还要求我填了身份信息,不知道之后会不会出问题。朋友圈这些假信息,究竟该怎么鉴别?”
  你中招了吗?
  盘点朋友圈内曾出现的谣言
  记者盘点了扬州市民朋友圈内曾出现的多个不实信息及谣言,一些谣言已存在了多年,仍有不少人轻信。
  第一类:有关孩子的谣言
  对于父母而言,孩子是家里的宝贝,有关孩子的消息都会牵动着他们的心弦。一些人正是看中了这一点,专从孩子下手炮制出了一系列谣言。
  “扬州锦绣花园3岁女孩被拐,家长悬赏10万寻人”的消息,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出现在市民的视线中。这则消息早已是陈年老谣言,早在2015年,这条寻人消息就曾在上海、陕西、山东、福建等地广为流传,各地媒体经调查后均刊发报道表示“消息不实”。
  第二类:有关疫情的谣言
  从2020年至今,新冠疫情是人们最关注的话题。有关疫情的信息形形色色,其中也夹杂着大量的谣言。
  不久前,扬州出现过一则关于“春运停止”的谣言。1月5日,有人在微信群中散布称,“因疫情停止春运活动,复工日期待定……”这一信息引发高邮公安局的重视,事实上警方并未接到相关通知。民警立即展开调查研判,发现这一信息纯属编造。
  2020年年初,仪征朋友圈内热传“大仪出现确诊患者”,警方查明系一女子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将一则并非发生在仪征的视频自行加上了大仪二字,引发恐慌。类似的消息还有“小官庄出现确诊病例”,该消息也纯属谣言。
  有关病毒的预防知识的谣言,也曾在朋友圈内被大量转发,如乳铁蛋白能预防、抗流感药物可以预防、往鼻孔滴香油可以预防等。
  第三类:生活相关的谣言
  这类谣言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不少人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大量转发,最典型的案例便是“飞机撒药治白蛾”。这则谣言每年的五月上旬便会有人转发。事实上,这则消息已多次在微信群内现身,扬州属于平原水网城市,不适合飞机喷撒农药治虫,且扬州压根没有“市园林办”这个部门。
  除此之外,高考季便会有“捡到准考证”的谣言被大量转发,开学季会有人发“捡到书包求转发寻主人”的不实信息。养生类、假科学类的谣言更是经久不衰,尤其是中老年人,往往会成为“易感人群”,如“微波炉等家用电器致癌”“诺贝尔医学奖有新发现,喝酒能抗癌”“喝小分子水可治疗心血管病”等,均为曾被广泛传播的谣言。
  如何鉴别不实信息?
  善用搜索,不要贸然传播
  不实信息和谣言层出不穷,市民们该如何鉴别?警方给出了如下建议:
  1.不少谣言已传播了很长一段时间,如无法确定消息的真假,只需要在网上直接搜索关键字眼,如消息是谣言,很快便能找到与之相关的辟谣新闻。
  2.一些谣言为增加可信性,往往会引用一些重要机构,但这些机构可能现实中根本不存在,只要简单查询一下关于这些机构的消息,可以轻松破除这类谣言。
  3.遇到不了解的情况,最好不要传播,可以等待权威机构或官方媒介发布消息,即可轻松破解谣言。
  警方提醒广大市民,网络并非“法外之地”,网络上的一言一行也都受到法律的约束,市民们应正确、健康地使用网络,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做到遵纪守法,不传谣,不造谣。维护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需要市民的共同参与。 记者 赵雅琼

标签:谣言;朋友;朋友圈;疫情;扬州
责编:张慰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