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发改 记 者 丁蕾
1月11日,市发改委联合市水利局、生态环境局和住建局印发《扬州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2021-2025年)》(简称《规划》)。相比较13年前的《扬州市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刚印发的《规划》有何新变化、新亮点?记者昨天采访了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
1
“十四五”期间规划13处饮用水水源地
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是保障饮水安全的重中之重,既直接关系到居民日常生活基本需求,也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大局。
“扬州市现有饮用水水源地13个,其中常规使用水源地11处、应急水源地2处(潼河应急水源地是兼用于乡镇常规供水的应急水源地,被纳入常规使用水源地统计);实施全域集中供水,水源地分布在长江、廖家沟、芒稻河、里运河、潼河、高邮湖、月塘水库等,饮用水水源地总体情况良好。”市发改委副主任孙景亮介绍,不过,扬州地处长江、淮河下游,突发性污染事件易发多发,加之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水环境保护压力加大,饮用水水源地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为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保障饮水安全,市发改委牵头召开规划修订工作座谈会,组织市相关部门和编制单位扬州大学对全市13个饮用水水源地逐一进行勘察调研,编制完成了该《规划》。”孙景亮介绍,“十四五”期间,扬州规划了13处饮用水水源地。
2
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保障饮水安全
相较13年前的《扬州市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刚印发的《规划》在水源地点位、保障标准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优化。
《规划》中提到,“十四五”期间规划13处饮用水水源地,其中常规使用水源地10处,应急水源地3处。“此次《规划》从水质保障考虑,新建宝应湖应急水源地替代潼河应急水源地。”市发改委资环处处长朱晓春介绍,“十四五”期间,扬州区域供水水源将逐步转向长江、里运河、高邮湖等大水体,同时建设应急水源地,最大限度减少突发事件对生活供水的影响。
据悉,“十四五”期间我市将进一步优化布局,形成“一江一河、一库二湖,长江为主、湖库为辅”的饮用水水源地布局,其中,“一江一河、一库二湖”分别为长江、里运河、月塘水库、宝应湖、高邮湖。饮用水水源主要以长江及江水北调为主,并以高邮湖、宝应湖等为辅助。
《规划》结合实际情况,构建了扬州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标准体系,从水量保证、水质保障、组织管理、监测预警和应急保障五个方面,提出38个指标。值得一提的是,《规划》遵循了综合治理、预防为主的原则。“各部门管一块的既往思路,不利于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孙景亮介绍说,“十四五”期间,将加强协调、部门联动,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资源,建立信息共享、责任共担、协同一致的部门合作机制。
合理设置周边产业,有助于保障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我市将严控水功能区的纳污总量,调整饮用水水源地周边产业结构、优化饮用水水源地周边产业布局,保障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
3
31个工程项目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
本次《规划》重点工程与项目分为五类,分别为水源地水量保障工程、水质保障工程、组织管理项目等,共31个工程项目。
为何建设这31个项目?朱晓春介绍,这是统筹考虑了饮用水水源安全保障的各个环节,补短板,强监管,有助于优化水源地布局、提升水质保障水平、完善监测预警系统、规范水源地管理、提高应急保障程度。
“十四五”期间,宝应县将要实施的项目体量占比较大,这是因为宝应县应急供水体系不完整,现有潼河应急水源地水质未能稳定达标。据了解,2008年《扬州市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出台时,扬州市三分之二的乡镇使用地下水为水源,地表水水源地很分散,《规划》主要考虑了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目前,扬州市已实现区域供水全覆盖,现状饮用水水源97%以上来自长江或江水北调,水量丰沛、水质优良。而从水质保障考虑,宝应潼河水厂原水改用里运河氾水水源地的水,规模5万吨/日。新建宝应湖备用水源地,建设规模13万吨/日,进行宝应湖应急水源地达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