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王派《水浒》嫡传再续薪火 时隔63年王丽堂回扬收徒
2021-01-10 10:28:05  来源:扬州网  
1
听新闻

  拜师仪式现场。 王鹏 摄
  一笔一画,落纸有痕,如同在评话舞台上的表演,一句一字,掷地有声。昨天,81岁的王丽堂正式收马伟为徒,同时成立扬州评话“王派水浒”传承工作室。这是一场时隔63年的漫长等待,扬州评话王派《水浒》终于在扬州再度续接嫡传薪火。
  王派《水浒》再续佳缘传奇
  扬州曲艺,源远流长,尤以扬州评话,蜚声曲坛。“看戏要看梅兰芳,听书要听王少堂”的传奇,更是把王派《水浒》的地位,定格在中国曲艺的高峰。在以前,扬州评话的传承体系,多以家族传承为主,以王派《水浒》为例,就是王玉堂、王少堂、王筱堂、王丽堂,脉络清晰,传承明朗。而在康派《三国》中,同样有着康国华、康又华、康重华的传承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扬州曲艺进入全新的时代。传统的评话艺人,打破了家族传承的体系,传承了王派《水浒》的优秀评话演员,就有李信堂、惠兆龙、任德坤、马伟等,他们活跃在扬州评话舞台上,代代相传。而王少堂、王丽堂于1958年调入江苏省曲艺团去了南京,王筱堂也在同期去了镇江。随着王少堂的去世,王派《水浒》的嫡传脉络,在扬州处于断裂状态。
  昨天,当王丽堂回到扬州,收下马伟为徒时,一条在历史长河中若隐若现的嫡传脉络再度连接。对于王丽堂和马伟来说,这是一场收徒仪式。对于扬州评话王派《水浒》而言,这更是一场长达63年的嫡传续缘。
  拜师学艺将扬州评话发扬光大
  敬茶行礼,传统的拜师仪式,透露着庄重认真的态度。这是一对扬州评话的名师高徒:名师王丽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高徒马伟,扬州市曲艺研究所副所长,获得过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
  收徒仪式上,王丽堂百感交集。正如她曾在牡丹奖颁奖典礼上所说的那样:“一辈子只会说扬州话”。回到扬州的她,更是满口乡情:“扬州是我真正的家乡,我出生在扬州的多子巷,从小就是听着扬州评话长大的。我觉得扬州的水,都比其它地方的好喝,扬州的食物永远是最好吃的。”
  更让她感慨的是,离开扬州曲艺界后,扬州曲艺呈现欣欣向荣的态势。一朵朵“牡丹奖”花落扬州,一位位新人层出不穷。“虽然我在南京,但一直都关注着扬州曲艺,真为他们感到高兴。这次收马伟为徒,也是看到他在王派《水浒》上作出的努力,希望他能够真正投身其中,将王派《水浒》艺术发扬光大。”
  成为王派《水浒》第五代嫡传,马伟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回忆道,从18岁进入扬州市曲艺团,听得最多的书就是王派《水浒》。王丽堂的录像和书籍,一直都被他摆放在案头,每一段表演、每一句说口,都深刻烙印在脑海里。
  他表示,将在扬州评话的艺术道路上坚定走下去,在王派《水浒》的继承与发展上继续探寻、继续攀登。记者 王鹏

标签:水浒;王丽堂;嫡传;扬州;扬州曲艺
责编:张慰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