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关于惩戒,说清楚了 扬城老师家长怎么看?
2020-12-30 10:28:23  来源:扬州网  
1
听新闻

  绘图 江江
  日前,教育部在前期广泛调研、公开征求意见基础上,制定颁布《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规则》第一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教育惩戒做出规定,把教育惩戒纳入法治轨道。《规则》将于2021年3月1日起实施。对此,扬城老师、家长怎么看?昨天,记者进行了采访。
  新规
  教育部首次定义教育惩戒
  《规则》首次对教育惩戒的概念进行了定义,明确教育惩戒不是惩罚,而是教育的一种方式,强调了教育惩戒的育人属性。《规则》指出,在确有必要的情况下,学校、教师可在学生存在不服从、扰乱秩序、行为失范、具有危险性、侵犯权益等情形时实施教育惩戒。同时,根据程度轻重,将教育惩戒分为一般教育惩戒、较重教育惩戒和严重教育惩戒三类。
  一般教育惩戒适用于违规违纪情节轻微的学生,包括点名批评、做口头或者书面检讨、增加额外教学或者班级公益服务任务、一节课堂教学时间内的教室内站立、课后教导等;较重教育惩戒适用于违规违纪情节较重或者经当场教育惩戒拒不改正的学生,包括德育工作负责人训导、承担校内公共服务、接受专门的校规校纪和行为规则教育、被暂停或者限制参加游览以及其他集体活动等;严重教育惩戒适用于违规违纪情节严重或者影响恶劣,且必须是小学高年级、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包括停课停学、法治副校长或者法治辅导员训诫、专门人员辅导矫治等。
  学校
  将组织老师学习,用好手中“戒尺”
  “目前学校里的老师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多为口头批评,偶尔会要求写一些情况说明,更别提检讨、保证书了。”市区一小学的孙老师告诉记者,80后、90后家长对“惩戒”特别敏感,老师根本不敢惩戒学生,甚至都不敢说重了,生怕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引发矛盾。
  谈及刚刚出炉的《惩戒》试行办法,这位老师认为:“都是干货,明确了哪些行为实施什么惩戒措施。”
  汶河小学副校长蔡蓓蓓则表示,惩戒教育不是身体的惩罚和心理的冷暴力,而是与赏识教育同样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是让学生明辨是非、勇于面对并改正错误的惩戒。“我们会组织老师学习,并根据校情完善详细的校纪校规,让教师知道怎么用好手中的‘戒尺’,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违规违纪的后果以及会受到哪种惩戒。”
  老师
  惩戒如何不越线,心里须有把尺
  对于教育部制定颁布《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许多一线老师表达了看法。采访中,大部分教师认为,现在的学生太娇贵,教师“打不得,骂不得”。“实际上,教师如果面对调皮的学生,采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反而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城区一所小学班主任刘老师说,“惩戒规则确实给了教师一个底,但同时也是一条线,如何不越线,心里必须有把尺。”
  从事小学教育的陈老师有着丰富的班主任经验。她坦言,在班级管理中,会用到一些惩戒措施,比如罚抄班规、扫地或留下谈话,“一个班50个学生,个别学生影响教学秩序,耽误全班孩子,不得不管。”
  另一名从教近10年的周老师细看了“惩戒规则”之后,认为“惩戒权”意义不大。“学生犯错误,老师口头批评一直都有,要让学生改正错误,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罚站或被限制参加集体活动,也不一定是最佳方法。”
  学生和家长
  积极认可,孩子必须要管
  对于教师的惩戒权,多数家长还是持认可态度。“我不支持体罚学生,但适度惩戒有利于学生成长。”许先生是一名80后家长,他认为,现在的学生心理较为脆弱,有的家长太“护犊子”。要知道,现在不管好,到了社会吃亏会更多,“建议老师采取以说教为主的惩戒方式。”
  刘子涵是一名14岁初中生,“平时老师也会批评教育,也会有些惩戒措施,但罚得有理有据,我们挺信服。”老师惩戒不可怕,但应顾及学生的自尊心。记者 刘冠霖 楚楚 田文荟
  【短评】
  “戒尺”之上还需要这些!
  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对教育惩戒的实施范围、原则和惩戒措施等作出明确规定。如何用好教育惩戒权,仍然是一个挑战。“戒尺”之上,教师、学生、家长三者之间的尊重与平等、信服与信任,才是最重要的刻度。
  学生家长要尊师重道,同样老师要真正尊重学生。即使是惩罚,也要有理有据,并在实践中以督促学生改过迁善为目标,而不是把羞辱当成手段,这是对教育惩戒权的误用。作检讨、打扫校园或教室卫生、参加公益服务活动等,都是较好的惩戒形式。
  规则面前人人平等。《规则》为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划定了“正面清单”,明确了学校、教师可在学生存在不服从、扰乱秩序、行为失范、具有危险性、侵犯权益等情形时实施教育惩戒。同样,也明确禁止了七类不正当教育行为,为教师行为划定了红线,规定了对越界教师的处罚方式。在正确的轨道上行使教育惩戒,也有利于社会监督,更好保障学生的身心权益。
  亲其师信其道。很多学生常常会因为一个老师而爱上一门学科。这种力量绝不是“惩戒权”赋予的。教育是充满爱与智慧的实践活动,赏识表扬是爱,批评教育也是爱。表扬和批评、奖励与惩戒,都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营养”。无论采取什么方法,让学生信服,让家长信任,才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良好家校关系的前提。 楚楚

标签:惩戒;教育惩戒;教育;学生;老师
责编:张慰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