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在“十三五”即将圆满收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开启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扬州视察,称赞“扬州是个好地方,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是国家重要历史文化名城”。在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上,省委书记娄勤俭明确要求扬州要“在现代化新征程上更好满足世界人民对扬州的向往,让‘好地方’好上加好、越来越好”。认真学习贯彻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必须全面把握“好地方”的深刻内涵,奋力把扬州这个“好地方”建设得好上加好、越来越好。
“好地方”是体现过去现在未来持续不断的好。扬州是一座自带光芒的城市,曾经创造了兴盛于汉、鼎盛于唐、繁盛于清的三次辉煌。上世纪90年代,扬州工业曾呈现“车、船、机、箱、器、化、服、特”“八龙齐舞”的盛况,形成了规模经济发展的“扬州现象”。追溯这段历史,决不是为了躺在过去的荣光里沾沾自喜,而是为了说明扬州从来就是一座不甘平庸的城市。只有不甘平庸才能不落俗套,历史的接力棒交到我们这一代手上,更要保持清醒头脑和归零心态,在现代化新征程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跑出好成绩。
“好地方”是体现“五位一体”全面系统的好。提到扬州,人们总会想起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想起王士祯的“绿杨城郭是扬州”。文化和生态是扬州的名片,但绝不是扬州的唯一标签。正如杜甫那句“商胡离别下扬州”,历史上扬州就是一座工商业发达的城市,是一座人民宜居宜业的城市。“扬州是个好地方”,不仅是某一方面的好,而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的好;不仅要体现文明文化、历史古城有分量,而且要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展现新作为。
“好地方”是体现城乡融合协调均衡的好。当人们提到苏州时,常常感慨昆山、张家港、常熟、太仓这“四大金刚”,单独出征能当先锋,组合出列则是“王炸”。今年以来,全市展开了“擂台赛”“对标赛”,市开发区对南通开发区,宝应对兴化,高邮对靖江,仪征对启东,江都对通州,邗江、广陵对锡山,生态科技新城对锡东新城,景区对无锡开发区,体现的就是“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沿江地区跨江融合、沿河地区加快崛起,只有各大板块都快起来、强起来,全市才能快起来、强起来,“好上加好、越来越好”才能成为现实。
“好地方”是体现外在内在表里如一的好。发展为了人民,一个地方发展成效如何,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扬州这个地方好不好,最终由人民群众说了算。我们要对照为民宗旨把牢出发点,始终把人民是否真正得到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保障作为检验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让美丽幸福成为扬州的鲜亮底色,让“好地方”建设成果更好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当前,要通过加快建设产业科创名城、文化旅游名城、生态宜居名城,让扬州好得有形态、有韵味、有温度、有质感,把扬州建设成为群众满意、外界认可、走在全国前列的“好地方”。
我们为生活在扬州这个“好地方”而感到无上荣光,同时也更有责任肩负起把“好地方”建设得好上加好、越来越好的历史使命。让我们用“好地方”统一思想、统揽全局、统领发展,在打破惯性中超越自我,在追求卓越中开创未来,交出一份让总书记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优异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