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扬州让“老技艺”散发“新活力”
2020-11-26 09:35:00  来源:扬州网  
1
听新闻

通讯员 扬工美 记者 肖为 默然

11月24日,扬州486非遗集聚区热闹非凡,一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盛宴——中国“东亚文化之都”城市非遗展在这里上演。

泉州花灯、惠安影雕工艺、莱西木偶剧、鄞州竹编……来自9个“东亚文化之都”城市的30多项非遗项目精彩亮相,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观展。

展会现场,来自扬州大学的李璐还开起了直播,为粉丝介绍扬州的非遗技艺。李璐告诉记者,扬州486非遗集聚区是一座集非遗活态展示、文创开发和旅游体验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是年轻人感受、体验非遗文化的“网红”新地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名城魅力的发散之源。近年来,扬州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通过实施非遗抢救性记录和数字化保护、开展非遗进课堂、开设大师工作室、设立产学研基地等途径,让非遗文化传下来、活起来、动起来,持续焕发青春。

“活下来”才能“活起来”,给政策、给资金,扬州留住非遗文化之根

【案例】去年,宫廷剧《延禧攻略》热播,细心的观众发现,富察皇后头上插的不是珠宝碧玉,而是清新脱俗的通草花。

“如果没有政府的重视,这项技艺很可能已经失传了。”在市工艺美术馆通草花大师工作室,年过八旬的省工艺美术大师戴春富正在向徒弟们传授通草花制作技艺,他告诉记者,扬州通草花制作技艺自清代乾隆时就声名鹊起,但和众多传统手工技艺一样,也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这一行易学难精,对手工、剪纸、绘画、构图等方面都有较高要求,很多年轻人耐不住性子,学着学着就跑了。”戴春富说,近年来政府加大非遗文化保护力度,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通草花、愿学通草花。

这两年,戴春富和钱宏仁两位通草花大师正式收徒10多人,既有大学生,也有从外地前来学艺的年轻人。为了保护好传承好通草花技艺,486非遗集聚区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组织非遗进课堂等活动,另一方面还进行了抢救性记录和数字化保护,对大师的制作技艺进行全程录像。

【纵深】留住非遗文化之根是传承和发扬的基础。为破解众多非遗技艺后继无人的窘境,扬州撑起了一把“保护伞”,开辟了一条“阳光道”,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正在编制的《大运河扬州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明确将文化建设作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战略工程,提出加强对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弘扬以及系统展示。

扬州建立完善市县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保护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推动部门间协调合作。

2019年,《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出台,以立法形式对非遗进行保护,同时将贯彻落实《条例》列入年度重点工作。

从2019年起,市财政设立500万元非遗保护专项经费,制定《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同时,鼓励非遗传承人以收徒、办学等方式开展传承活动,每年扶持2至3个濒危项目师带徒计划(每个项目每年补助25000元,用于师徒基本生活补贴);对全市60岁以上市级非遗传承人发放补助经费,每人每年补贴2000元。

……

“我们还加大传承人申报国家和省市大师的力度,提高非遗传承人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大力度的保护让扬州非遗文化重焕青春:截至目前,扬州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项、国家级非遗19项、省级非遗61项、市级非遗231项,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7名、省级99名、市级434名,非遗保护项目数量全省排名第二。

“接地气”才能“有活力”,让非遗融入百姓生活,扬州筑牢非遗文化之基

【案例】扬州的中小学还有很多独特的课程。

“没想到,女儿送我的生日礼物这么漂亮。”市民王蓉的女儿在邗江实验学校读三年级,前几天,王蓉过生日,女儿专门制作了一幅扬州剪纸作品。王蓉说,自从学校开设了剪纸课,女儿一下子就入了迷。

不少非遗技艺都走进了中小学校。江都区所有中学都开展了毛笔制作技艺传承教学,朱自清中学、美琪学校、文津中学等开展了戏曲教育,扬州清曲、扬州弹词、扬州木偶等成为了汶河小学学生的选修课,大仪民歌成了大仪中心小学的一项兴趣课程……

艺术来自民间,活力也在民间。提起扬州非遗文化的传承,中国玉雕艺术家、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朱士平感慨:“这几年,在政府大力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了解并喜欢上了传统非遗文化。”

【纵深】非遗文化要有活水之源,不能成为无本之木。近年来,为了夯实扬州非遗文化传承发展的根基,一个个创新举措在古城落地开花。

广为人知方能广为传承。我市相关部门编制了《扬州非遗立法100问》向市民群众发放,普及非遗常识。同时,在《扬州日报》等媒体平台开设专栏,定期宣传非遗文化;扬州发布举办“跟着非遗游扬州”直播活动,通过新华社现场云、人民网人民视频、央视移动新闻网等平台同步推出,综合点击量近百万人次。

非遗“盛宴”集聚超高人气。扬州高质量举办了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非遗展、运河文化嘉年华非遗展示展演等重大非遗活动,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良好影响。举办“文化传千里 非遗进万家”活动,推动非遗文化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进商圈,融入市民群众生活。

空间建设打造传承载体。扬州不断筑牢非遗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建成,共有图书馆7个、文化馆7个、乡镇(街道)文化站84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325个。建成中国淮扬菜博物馆、扬派盆景博物馆、中国剪纸博物馆、扬州工艺美术精品展示馆等各类非遗场馆、传习场所70余个。

搭建平台放大非遗品牌。扬州深入开展古琴、剪纸、雕版印刷、通草花、玉雕等非遗校本课程进校园活动;在扬州大学打造了文学院古琴学社、美术学院漆艺协会、旅烹学院塑心面塑社团等“高校非遗传习社团”;扬州大学入选首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今年新设立了“扬州非遗传承及产学研基地”;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设立古琴、玉器、雕版、剪纸、盆景等多个非遗项目传承人工作室,被教育部授予全国职业院校非遗教育传承示范基地、传统技艺传承示范基地。

……

一项项创新举措,不仅让非遗文化融入百姓生活,更为非遗文化传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有创新”才能“有市场”,产学研一起发力,扬州让“老技艺”散发“新活力”

【案例】今年11月15日,2020年度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培训班开班,60多位第五批市级非遗传承人会聚一堂,这是扬州首次为非遗传承人举办集体培训班。

“举办培训班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扬州的非遗传承人视野更开阔、思路更清晰。”市文旅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苗芹介绍,扬州非遗文化积淀深厚,保护好传承好非遗文化,关键在于传承人。“因此,我们邀请郑长铃、赵鲁刚、王燕等国内知名的非遗专家,为扬州传承人进行授课。”

我市一位非遗传承人说,非遗专家为他们讲授了《非遗优秀实践案件综述》等课程,都是“干货”,“光有技术不行,我们还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纵深】486非遗集聚区,扬州的“网红”新地标,在这里不仅能购买到非遗产品,还能欣赏到大师们精湛的技艺。

“去年‘十一’长假,来集聚区观光旅游的游客有近十万人次。”486非遗集聚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集聚区自2015年建成以来,影响力不断增大,效益也越来越好。

记者了解到,扬州486非遗集聚区目前已引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0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9名、省级非遗传承人21名,拥有时庆梅玉雕名师工作室、通草花戴春富名师工作室等8个市级名师工作室。集聚区的大师们近三年直接师带徒320人,培养了一批青年传承人。

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在保护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扬州致力于产品创新、品牌塑造、成果转化和做大市场,非遗文化发展的后劲显著增强。

看平台:除了486非遗集聚区,扬州戏曲园已经建成投用,有力推动了扬剧、清曲、评话、木偶等非遗项目的传承;湾头“玉器特色小镇”、甘泉琴筝产业园、鲁垛乱针绣产业园、三把刀非遗展示区等,对非遗文化的集成性保护效果明显;扬州古籍线装文化有限公司等3家单位,成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基地。

看产业:推动“非遗+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将非遗与各层次学生研学旅游有机结合,开发打造了“双博馆-何园”“经典古巷游”等10条非遗研学旅游线路。整合瘦西湖、大明寺、个园、何园等景区旅游资源和三把刀非遗展示区等非遗资源,打造非遗旅游线路,让游客在畅游美景的同时关注了解扬州非遗文化。

看创新:近年来,扬州非遗文化产品夺得一项项荣誉,扬剧《衣冠风流》在第16届世界民族电影节上收获“最佳音乐电影奖”,木偶剧《嫦娥奔月》、扬州弹词《梅兰芳·蓄须明志》等20余个项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前不久举行的“中国·苏州第十二届玉石文化节暨第十届中国玉石雕刻‘陆子冈杯’精品展”上,扬州有36件作品获奖,其中金奖13件、银奖11件、铜奖12件。

……

放眼未来,扬州将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手笔推动非遗保护。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说,扬州是“世界运河之都”,将推进运河主题非遗资源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集中展示,探索设立我市首个大运河文化生态保护区;扬州是“东亚文化之都”,将全力促进建立中日韩三国“东亚文化之都”城市联盟,加强互动交流,提升扬州的世界知名度和美誉度。

标签:
责编:徒滢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