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一家四代人手工制香150多年他想给这门手艺找个接班人
2020-06-03 10:53:00  来源:扬州晚报  
1
听新闻

四代坚持手工制香,传承150多年

10多平方米的门面,没有豪华的装修,却有着说不完的制香故事。作为仪征唯一留存的手工制香作坊,位于仪征新集镇新集村王庄组的“史家香店”,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今年65岁的史福云是这家香店的第四代传人,坚持与香为伴已45年。作为一位手工制香人,史福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找到接班人,把这门手艺一代代传承下去。

坚守

四代人传承坚持手工制香

在仪征,手工制香业曾一度发达兴旺。在仪征新集镇新集村王庄组就有一家名为“史家香店”的店铺。据镇上的人介绍,这家香店在清末就有了,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

昨天上午,记者在镇上人的指引下,找到了史家香店。没有古色古香的店招,更没有豪华装修,饱经岁月沧桑的店面只有10多平方米,经营着宝塔香、卫生香、古子等等10余种香。店主人史福云是史家香店的第四代传人,今年65岁。他自豪地说,店内出售的香全为手工制作,别的地方已很难找到。

“我祖爷爷14岁到扬州南门汪玉顺香店学徒,16岁创办了史家香店。”史福云回忆,祖爷爷家境贫寒,为了养活孩子,只有拼命干活,认真钻研制香技艺,很快史家香店生产的香,因品种多质量好而出名,附近刘集、陈集等乡镇的人都来买。

“我的爷爷在家排行老四,17岁那年接手香店。在爷爷影响下,父亲从记事开始,就边上学边制香,16岁接手香店。”史福云说,自己20岁跟着父亲学习制香,与父亲共同经营史家香店。2018年父亲去世后,店铺正式由他接手。

谈起店里的生意状况,史福云说,他家的制香技艺虽经历了四代传承,但并没有因循守旧,而是不断拓展创新,增加品种,顺应大众日益多元化的要求。目前,旺季的时候每天能卖出400多把香,淡季的时候也有100多把。

艰辛

夜里劳作为“抢太阳”

“我们家制作的香软而不瘫,硬而不断,挺直光滑,燃烧到底,香气四溢。”史福云介绍,要达到这种效果,离不开每天艰辛的制作过程。

“制香首先要调原料,香面的原料是榆面和木粉,按一斤原料兑六两沸水搅拌均匀。”史福云边说边演示,将原料调和成面团后,切成馒头大小的团块,便开始进行制香的关键工序:挤条。随后,他把和好的香面装进香筒,施压后又将压出的香摆盘。在铺满香条的香板上,史福云快速地用刀划成十支一排,再根据各种香的不同长度从中间断开。

史福云介绍,完成这些步骤,便到了制香最关键的步骤——晒干。晾干过程十分重要,只能在天气晴朗阳光充足时进行,千万不能选择阴雨天,如果遇上不好的天气,需要停工,且因四季不同,晾晒时间长短也不同。“每天凌晨0点左右就要起床劳动,一直忙到早上8点,这叫‘抢太阳’。”史福云说,室外晒好的香还需要在屋子里阴干“回性”,最好能隔夜,“回性”隔夜的香韧性更好,晒干后的香净重4两,丝毫不差。

史福云说,几年前,他花费1万多元购买了一台制香机,虽然每天能做200公斤的香,但是使用后发现,机器做出来的香不好,他果断放弃了。“手工制香,一天最多做30公斤,但这些香质量高,符合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标准。”史福云坦言,苦点累点没关系,不能坏了老祖宗积攒下的口碑。

2008年,史家香被市政府列入扬州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史福云的父亲史宏文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心愿

寻接班人把手艺传下去

史家香店在镇上开了150多年,买香的顾客不少是闻名而来。随着父亲去世,以及自己年龄渐长,史福云的内心也充满了担忧。

“手工制香难度较高,单靠制香已很难谋生,年轻人都不愿意学。”史福云说,他们弟兄5人,只有他一人跟随父亲学习制香,自己的子女也不愿学习制香。曾经有外地的朋友上门,找他学习制香,学徒一段时间后,发现他们并没有传承技艺的决心,更多的是来偷学一些“窍门”。

“目前史家香的制作技艺传承到第四代,也没有人来跟我学,面临后天无传人的困境。”史福云坦言,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这门制香手艺一代代传承下去。他准备找女儿谈谈,希望她能放下身段来学制香,传承史家香店的百年声誉。

如果您想学习这门传承了百年的手工制香技艺,请联系记者18952571760。

通讯员 臧玉华 记者 杨宝岭 赵磊 文/图

标签:
责编:徒滢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