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身在安徽宿州老家,但从3月份到现在,唐超峰已经陆续投了十几份简历,参加了5场“云面试”,最终顺利地获得了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签订了三方协议。
今年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曾一度打乱了很多像唐超峰一样的高校毕业生的求职计划。对于本想在“金三银四”里大展拳脚的高校毕业生来说,今年的“春招”成了一场意料之外的考验,“云上找工作”给求职者和用人企业都带来了不小的变化。
招聘形式变了
参加5场“云模式”,宅在家签约
穿上西装,收拾好书房,捋了捋头发,唐超峰点开视频面试软件,如约和扬州某机械公司的HR“见面”。这是这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的应届毕业生,今年参加的第五场“云面试”。
和线下面试的流程一样,唐超峰首先进行了自我介绍,之后开始回答HR相关问题。15分钟左右的面试结束,他总体感觉还行。在他看来,“线上面试”与线下相比,最大的优势是放松。
“去年11月参加了学校的秋招,现场人特别多,那种场景下发挥得不是太好。线上面试则有助于缓解紧张。”唐超峰说,第一次视频面试时他有点紧张,面对镜头本能地拘谨,“云面试”多了也就有经验了。
同样,一直宅家抗疫的南京工业大学应届生小张,除了完成毕业论文,她现在每天最主要的事情是浏览各个招聘网站,寻找招聘信息。小张说,之前她忙着考研错过秋招,没想到考研失利,正准备在春招大展拳脚时,突如其来的疫情,叫停了所有线下招聘会。在老师的指导下,她开始转战线上,学校就业网、招聘公众号、就业微信群等她都会搜索,“不会那么着急,一般隔段时间集中投一下。”
求职目标变了
毕业生更看重收入和稳定
记者发现,疫情下,不少应届毕业生调整了找工作的节奏。“现在不能回学校,也不能去实习,边走边看。”扬州大学应届毕业生小刘说,大部分同学找工作的原则还是“宁缺毋滥”。
猎聘网发布的《2020应届毕业生春招求职报告》显示,2020年应届毕业生找工作最关键的因素中,“收入”和“稳定”分别排在前两位——其中国企因其稳定性和相对轻松的工作环境成为应届毕业生首选,选择私企的应届生在两成左右,值得注意的是,“考公务员”成了2020应届毕业生热门选择之一,占比接近四成。
学语言的扬州大学应届生小徐,年前找了一份“保底”的工作,本来应聘的是设计,前两天HR却告诉她岗位调整了,“听到后就有点不太想去,还是想找个工作对口的,积累一些经验。”小徐说,她求职的心理价位是4000元-6000元,不会降低门槛,为了就业而就业。
招聘成本低了
多快好省,线上“横扫”20城
“云上找工作”便利、快捷,不仅得到了大学生的认可,也让很多企业感受到了“互联网+”带来的便利。记者在扬州国际人力资源产业园探访时,奥驰人力资源公司负责人石女士告诉记者,从2月初开始,他们就启动了春招,只不过从线下转到了线上,辐射面更广,成本更低。
“以前春招是跟着企业到处跑,今年都是在‘云上’进行,线上‘横扫’20个城市。”石女士说,对企业来说省了车旅费,更快、更便捷,不管是哪个城市的大学生,通过就业平台、视频面试等方式都能很快触达,“我们今年招聘的员工,远的来自云南、贵州,甲方视频面试后,很快就能敲定上岗日期,对方再订票过来。”
“线上招聘无法面对面考察,通过视频对一个人进行判断,所以一些公司关键岗位的敲定,仍然选择在疫情稳定之后进行线下面试。”石女士说,目前一线技能型人才、电商服务业员工缺口较大的岗位都开辟了“视频面试直通车”,一些管理类岗位都是先进行初步洽谈,等学生陆续返校后再举行线下面试,“相比本科生,大中专生对找工作的愿望更迫切一些。”
业内观点
“互联网+就业”新模式 疫情结束后还有一波签约高峰
“以我们产业园为例,包括奥驰公司在内的入驻企业,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招聘信息、网上面试等方式,已累计为1500余人达成就业意向。”扬州国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总经理褚建中表示,对疫情解除后的招聘市场还是充满信心的,“目前我们正在对企业招聘需求进行摸底,积极引导企业通过互联网等新模式开展招聘活动,努力降低疫情对招聘市场的影响。”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招就处处长吴涛介绍,该校近期组织应届生参加了各类各级网上招聘平台活动,比如教育部“24365校园招聘服务”平台,还有团中央、省教育厅以及各级人社部门等搭建的就业平台,积极引导毕业生就业。前段时间,学校还特别组织了春季网络招聘会,浏览量超过5万人次。“我们往年的初次就业率在94%以上,年终就业率在98%以上。从现阶段统计来看,虽然用人供需数量、供需结构和匹配方式发生了较大改变,对接难度显著提升,但是困难是暂时的,等疫情结束后还会有一波签约高峰。”
吴涛同时也提醒应届生,在参加“云面试”时,求职者一定要在求职前对企业做足功课,不要海投,要对想从事的行业有所了解;视频面试要注意个人形象,切忌上半身西装下半身睡裤,事先做好功课,给用人单位留下好印象。
记者 田文荟 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