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扬大水稻项目三年增效200多亿元 这项研究获得一等奖
2019-12-25 09:05:00  来源:扬州日报-扬州网  
1
听新闻

  通讯员王一凡记者乔云

  日前,2018-2019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授奖项目名单公布,以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戴其根为第一完成人的项目《我国水稻主产区精确定量栽培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荣获一等奖。

  据了解,2013年以来,该技术体系连续5年被农业农村部遴选为全国农业主推技术,相继在我国水稻主产区17个省(市、区)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后不仅增产提质,而且绿色增效。其中,2016年至2018年累计应用1.25亿亩,新增稻谷589.3万吨,增收163.1亿元,节本55.8亿元,新增效益218.9亿元。

  轻简稻作

  研究精确定量栽培先进技术

  水稻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广且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机械化已成为轻简稻作的主体方式,但各稻区分布辽阔、生态条件差异大、稻作制度复杂、品种类型繁多。“以南方稻区为例,既有籼稻、粳稻,又有常规稻、杂交稻,各种类型品种繁多,特别是籼型杂交稻,秧苗小、弱,移栽植伤重,使之最根本的个体生长优势得不到发挥,各种因素加大了播栽机械适用的难度,为机械化生产推广、发展增加了层层阻碍。”戴其根说。

  “单产由中高产迈向高产优质,需要有精确定量指标和调控技术;减少用肥用水用工等,要求精确定量的高效投入;机械化轻简化栽培带来季节紧、管理难度大等问题,技术稍有不当,就会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戴其根说,因此“水稻轻简机械化种植”“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创新与本土化、实用化”是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以生育诊断、群体起点、肥水调控等关键技术的精确定量与本土化为突破口,加快研究推广既简化省工、节省肥水,又能协调优质高产的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先进实用技术,才有可能真正解决这些难题。”戴其根说。

  潜心钻研

  “各个击破”关键技术问题

  精准起点、精准诊断、精准肥水——这12个字包含了这套水稻主产区实用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体系的核心内容,实现了一次水稻技术的革新与跨越。

  2009年起,扬州大学联合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建四大水稻主产区攻关示范协作团队,戴其根、凌启鸿、张洪程等专家奔走于全国各稻作主产区不同生态区,选设试点进行实验研究。

  “不同稻区水稻生育进程、茎蘖动态、叶面积消长等与群体质量之间的关系不尽相同,这给技术研发增加了难度。”团队成员、扬州大学副教授郭保卫介绍。

  在团队长达十多年的潜心钻研下,不同稻区精确定量栽培模式与实用技术体系终于形成。团队针对性地提出不同主产区提高群体质量的关键生育时间点、对应的精准诊断指标和诊断方法,阐明了水稻生长起点与大田移栽起点以及依生育进程提高群体质量的需肥需水精准规律,真正实现了“精准起点、精准诊断、精准肥水”。

  授人以渔

  让农民“富口袋”也“富脑袋”

  “江苏省农产品安全与环境重点学科带头人”“农业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戴其根告诉记者,在所有头衔里,他最喜欢的是“农民专家”这个称呼。

  “我们曾经是科技知识的‘贫困户’,几年前,戴教授和其他几位老师学生来到我们这儿成立了工作站,通过设点示范、现场指导、开讲授课,让我们掌握了现代化种植技术,工序简便了,产量也上去了,我们都很感激。”盐城市响水县的一位农户表示。

  据了解,戴其根团队利用“三区一田”(千万亩辐射区-百万亩示范区-万亩集成试验区-百亩攻关田)大平台,在江苏、安徽、湖北以及江西等地通过对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进行大面积推广,增产10%以上,增效15%以上。同时在各地通过设点示范、技术培训对农民进行技术讲解,累计培训人数近2000人,让农民既“富口袋”也“富脑袋”。

  在服务三农的同时,戴其根没有忘记“育人”。但他从不局限于课堂内的教学,而是经常带领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农情,丰富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少学生亲切地称他为“田间辅导员”。

  “戴老师经常在田间为我们现场教学。”扬州大学2019级硕士研究生葛佳琳说,“他从不单纯地照本宣科,而是通过理论结合实际操作,让我们主动获取知识。”

  “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农村工作队伍,是我们应当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戴其根说。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