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作家沈乔生来到扬州市少儿图书馆主讲“文学情缘感悟人生——我为什么重返文学”,并进行新书发布读者见面会。
沈乔生,共发表文学作品500多万字。获得首届“小说界”作品奖、“人民文学”小说奖、紫金山文学长篇小说奖、畅销书奖等。
下乡到农场开启文学梦
“说重返,倒不是说我脱离了有多久。”沈乔生说。事实上,这些年,他断断续续写的小说和杂文也不少,然而主要的精力和心思已经不在文学上了。“本来,重返可以提前几年,但遇上了一些无法推脱不得不办的事情。”
沈乔生自幼爱好书法,八岁时,写起毛笔字,学的是颜真卿。后来,下乡到黑龙江农场,为了对付漫漫的冬季长夜,他就写毛笔字。沈乔生说,那时没有宣纸,连白纸都找不到。“我就溜到大队部去,不干别的,专门搜罗报纸,如果搜到一堆,就欢天喜地卷起来,捧着跑回宿舍。”
在黑龙江农场,在广袤的凛冽的雪原上,那时的沈乔生还是一个不到二十岁的毛头小伙子。知青睡的是南北大炕,在炕上放一个箱子,就是书桌。他趴在上面,就着昏黄的灯光进行写作。作品以手稿的形式在知青中间流传。很多人都知道,十一分场有个写小说的上海人。
1981年,大学三年级,沈乔生在《小说界》1981年第二期发表了中篇小说《月亮圆了》,在青年学生中、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反响。大学毕业后,发表了第二部中篇小说《苦涩的收获》。次年获得《小说界》首届优秀作品奖,那届中篇小说奖就设两个,由日后写出《白鹿原》的陈忠实和沈乔生获得。后来,沈乔生当了大型期刊《钟山》杂志的编辑,又成了专业作家。
1992年以后,受经济大潮的影响,投身于其他领域。
“重返文学”遵从内心声音
大概在十多年前,沈乔生开始一心扑在书法上。那段时间,早晨六点一定会醒来,虽然还想再睡,可总要去拿毛笔,总要读帖,很快睡意就消失了。“我告诉自己,该写点文章了,可总是控制不住,稍一得闲,就身不由己,腿不由己,往放有文房四宝的房间里走。”沈乔生说。
“重返文学。”一个急迫、近似于庄重的声音在沈乔生的心底多次响起来。追问写作的动力,沈乔生将最终的答案归于文学的魅力。
大概就在前几年,沈乔生发现,任何其他方面的事情,都无法取代文学创作带来的乐趣和快感。“看起来,世界上有意思的事情很多,但实际上并不多。”重返文学的想法,令沈乔生自己也感到吃惊。他说,写作是灵魂的独白,是精神的自由飞翔。“我发现我还有许多题材可以写,也就是说,我没有完成任务。”
尽管时代不一样了,但沈乔生相信文学的本质是不会变的。2016年,他在五个月里,写出了七部中短篇小说。这在他年轻时也很少做到。这也是他重返文学的第一批作品。
从2016年10月起,他的四篇小说在北美报刊上连续发表,前后连载半年之久。沈乔生还开设了微信公众号,两年多阅读量超过500万。
记者桂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