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江都区丁伙镇的锦西卫生院与许许多多的乡镇卫生院一样,普普通通,尤其是区划调整后,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今年4月,锦西卫生院在我市乡镇卫生院先行探索医养康结合新路子,投资100多万元的院内“特殊养老院”正式亮相,推行以医助养、以养促医的“养老+”新模式。锦西卫生院也因此成为了百姓口中热议的“明星医院”,前来试住者不断,甚至连外地的老人都来了,前不久,一位上海老人试住后决定留下来养老。
“根据规划,未来这里将增加养老床位150张。不仅可以造福家门口的老人,而且可以让周边的老人受益。”提到未来的发展,院长吴万明信心满满。
啥是医养康模式?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养老医疗一张床
昨天上午10点多,吴万明与84岁的高万和在阳光房里下棋,一场酣战后,吴万明投子认输。“你总是让着我。”高万和笑着说。
高万和是住进这个“特殊养老院”的第一人。高万和一年前不慎摔倒,导致股骨头骨折,开完刀后,医生告诉他回家需要静养康复,可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地方,万般无奈之下就先在一个养老院住了下来,但康复效果却差强人意。因此,得知锦西卫生院开设“特殊养老院”的消息后,高万和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住了进来。
“在这里,生病了,有医护人员照顾我们。心情不好了,有院长陪我们下棋、聊天。这样的好日子哪里有啊?”每天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如今的高万和已经可以自己走路了。他对吴万明说:“不要赶我走,如果我有什么缺点可以改。”一句话道出老人对这里的眷念,他已把这里当作安享晚年的福地。
位于锦西卫生院住院部二楼的医养康复中心,布局合理、设施齐全、装饰一新,让人心情舒畅。走进室内,一室两床,空调、电视、衣柜、中心供氧、传呼、独立卫生间和淋浴设施功能齐全,且24小时供应热水。
“我本来是来这里走亲戚的,来试住一周后就决定留在这里。”84岁的张同英是上海人,老伴去世之后,为了减轻子女的养老负担,她打算住进养老机构,可是一直没有找到满意的。“不是环境不理想,就是缺乏专业医疗服务。像我这样有多种慢性病的人,住在这里最大的好处就是,既有专业的养老,又有专业的医疗,养老医疗一张床。”
提到床,医养康复中心里的床可是有讲究的,这张床比正常的病床宽了40厘米,且有软包。“这张床是专门找厂家定制的。既要老人睡得舒服,又要具备病床的功能。”吴万明介绍。
为何要用新模式?
与其等靠要,不如闯一闯
“我是土生土长的丁伙人,知道老人们的不容易。孩子长大后都到城里或者外地工作了,他们年纪大,有的甚至80多岁还要自己照顾自己。”吴万明说,不是孩子们不孝顺,而是老人们故土难离,不愿进城,平时都还好,但如果生病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就会大大下降。
“几年前,有一位我认识的村民中风了,因为子女不在身边,少人照顾只能躺在床上,慢慢地全身都不能动了,没过多久就去世了。”说到这里,吴万明停顿了许久,“如果在家门口就可以同时解决看病和养老的问题,这样的事情是不是可以避免?是不是可以让更多的老人生活得有品质、有尊严些?”
作为医院院长,吴万明还有一层考虑,他坦言:“虽然此前卫生院的效益还可以,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乡镇卫生院被资源整合,如果不能更进一步,那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被淘汰。与其坐着等靠要,不如闯一闯。医养康不仅因为百姓有需求,也是医院发展的一种有益尝试。”
说干就干,吴万明带领同事们先后到上海、苏州等多地“取经”,2016年拿出行动方案,2017年江都区卫计委投入100多万元,开始对医院病房二楼进行改造,今年4月锦西卫生院医养康复中心正式亮相,探索医养康模式。据介绍,医养康复中心目前共有32个床位,将医疗、康复功能与养老有机结合起来,让老人们在这里“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受到多方关注。
前几天,青海省一家医院特意前来“取经”。吴万明介绍说,医养康模式变化的不仅是功能,更主要的是整个医护人员的理念也要变化,不仅是照顾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更要走进他们的心里,陪他们聊聊天、拉拉家常。
为何多次上调他没走?
乡亲们需要,在哪都能干成事
如今医养康复中心已经入住了近20位老人,大都患有中风、骨折、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随时都可能有突发情况发生。有人嘲笑吴万明自讨苦吃。
“老人长时间住在这里,我们的责任的确是更大了,时刻都要绷紧弦,前段时间有位老人突发心脏病,我们连夜将她送到上级医院救治。”吴万明也不回避,实话实说,“我们辛苦些不要紧,关键是老人们能高质量地生活下去。”
熟悉吴万明的人都知道,他身上有一股韧劲,作为党员干部,遇到困难,他总是带头向前冲。
吴万明1987年进入锦西卫生院防保组参加工作,2003年担任江都丁伙防保所负责人,2012年回到锦西卫生院。31年来,他一直扎根在基层,从防保所的当家人到乡镇卫生院的领头人,他大胆突破,想方设法解决百姓看病就医、养老的问题。
几次上调的机会,可以离开这里,有更好的发展,可是吴万明都选择了留下。别人不解,问他:“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留在这里,你到底图个啥?”他只是笑着说:“这里的乡亲们需要我,我啥都不图就希望医院能发展、百姓能受益。一个人无论在哪里,只要想干事就能干成事。”
“比技术,我们比不过大医院。但论服务,我们一定不能输。”每个双休日,在医院总能看到吴万明的身影,或是陪着病人进行康复训练,或是陪着病人聊天,或是与大家商量着医院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他没有惊天动地之举,却常常给百姓送惊喜。百姓都说:“吴万明是我们的健康守护人,身体不舒服找他就行。”
本报记者胡俭 丁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