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央视《中国影像方志》来扬拍摄 从地名追寻仪征前世今生
2018-08-29 13:27:00  来源:扬州网-扬州晚报  
1
听新闻

  扬州网讯 近日,央视十套《中国影像方志》摄制组来到了仪征,他们在仪征文化学者巫晨带领下,分别从仪征观、扬子江、胥浦河等地名说开去,一探这个古老城市的前世今生。

  二亭山

  仪征地名诞生的地方

  二亭山,是仪征地名诞生的地方。二亭山位于马集镇政府以北2公里,任汉桥水库以东1公里,距离仪征老北门直线距离为9公里,从马集镇区前往任汉桥水库的102乡道经过二亭山。二亭山所在的行政村,曾经就叫二亭村,村部就设在山上。2000年并村时,将二亭村撤销,并入了爱国村。

  二亭山是座椭圆形的孤山,东西368米,因为山上曾建有两座亭子而得名,这两座亭子,叫青鸾亭、白鹤亭。巫晨说,《隆庆仪真县志》记载,“小山在县北十五里。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京师建玉清昭应宫,司天言,建安军西小山有王气,可以熔铸圣像,诏丁谓即其地铸之,有青鸾白鹤景云盘绕炉冶之上,仪成,迎奉赴阙,诏,即其地建天庆仪真观,赐号瑞映福地。”可见,仪征之名是从北宋隆庆年间诞生的。

  胥浦河

  伍子胥逃亡渡江之地

  胥浦河是伍子胥当年渡江逃亡的地方,事见《吕氏春秋》异宝篇和《史记伍子胥列传》,明《隆庆仪真县志》也有记载,并有“渔丈人传”。后来,人们便将伍子胥渡江的地方称作胥浦。

  胥,即伍子胥;浦,水的意思。唐宋间,又在胥浦建造了清忠英烈庙(又称伍子祠),庙周围栽植的树木成林后,人们称为伍相林。到了明代,伍子祠中增加了芦埼渔丈人的画像,与伍子胥一起接受人们的祭祀。除此,胥浦一带还一直流传着浣纱女救伍子胥和伍子胥报答浣纱女的又一动人故事,并被记入仪征地方志。在明《隆庆仪真县志》“鸡留山”一目中是这样记的:“鸡留山在县三十五里,旧志云,伍子胥欲报浣纱女而不知其家,乃留鸡于山祀之。”后人称此为鸡留山。

  天宁寺塔

  唐朝泗州僧主持修建

  天宁寺塔,位于仪征市区工农路与前进路交会处,西北方向与鼓楼隔河相望,西侧有仪征文化名人盛成故居,东邻仪征古代著名文化遗址仪征县学,现仅存一砖筒塔身,是来仪征观光的必到之处。

  《道光重修仪征县志》记载,在唐朝的景龙三年(唐中宗李显的年号),仪征(当时叫白沙)来了一位泗州僧,他看中了这个地方,修建了七级佛塔,用以镇水压邪,并在塔后创建了永和庵。巫晨介绍,这位“泗州僧”的姓名和法号已不可考,但是佛塔是他倡议修建的。《县志》卷四十一《人物志》“方外”条目记载他“道行精严”,具备“大法眼”,来到本县后就在澄江桥附近建了永和庵,他自己就住在里面。

  现存重建后的天宁寺塔,砖木结构,虽是明代早期建筑,但犹有唐宋建筑遗风。明代修成后历经战火,多次维修,光绪三年(1877)由于寺内炊火之灾,仅存塔身。

  曾设“扬子县”

  两度成为驻军重镇

  众所周知,“扬子”乃长江之别称。扬子江和当时扬子县有着很大的关系。

  隋唐年间,扬州城南20里许,有一个名叫扬子的小镇。因地临长江北岸,故又名扬子津。史书记载:“隋开皇十年,杨素率舟师自扬子津入击朱莫问于京口。”这大概是扬子之名见于史册的较早资料。

  扬子之名与仪征有一段关系。在唐永淳元年,曾于扬子津附近设“扬子县”,宋代移至仪征境内,以后又几经变迁,曾两度升级为“扬子军”(驻军重镇)。明清废扬子县,辖区划归仪征。清末宣统皇帝溥仪登基,因仪征的“仪”字犯帝讳,故又恢复原名“扬子县”。3年之后,先后延续了600多年的扬子县之名,随着清朝政府垮台重新改为仪征县。

  通讯员 冯静 记者 姜涛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