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水乡绣娘演绎“一根针”传奇 莫元花荣获江苏“最美职工”称号
2018-06-12 09:14: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本报记者 董鑫

  中国江苏网6月12日讯 以针代笔、以线为墨,一针一线犹如画笔一般,绘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刺绣,这门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传统技艺,正在宝应水乡鲁垛迸发着新的活力。

  作为3000名绣娘的“领头雁”,36岁的莫元花接过父亲的衣钵,让一根丝线拴住一个家庭、催生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演绎着“一根针”的传奇。

  今年3月,扬州国凤刺绣研究所技术总监莫元花作为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出席了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前不久,莫元花又荣获了江苏“最美职工”称号。这位水乡绣娘感觉肩上多了一份前所未有的沉甸甸责任:传承非遗技艺,让乱针绣走入千家万户;带动乡邻致富,让小小绣花针长成富民“金箍棒”。

  1 一根针“牵”出致富新路子

  莫元花的家乡鲁垛,水网密布、湖荡交织,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多年来,乡亲们与荷藕为邻,以打鱼为生,日子过得并不宽裕,直到莫元花的父亲莫学春从常州带回了几团丝线。

  老莫17岁入伍,在原沈阳军区某部“钢铁英雄班”当了六年兵,退伍后他放下枪杆子拿起绣花针,到常州拜师学习乱针绣。

  一个曾持枪的手,却拿起了绣花针,面对乡邻的不解,老莫说出一句掏心窝子的话:“水乡人穷怕了,哪怕绣花针戳出血,也要为乡亲们脱贫致富绣出一片新天地。”

  1989年,莫学春在鲁垛办起第一家乱针绣小作坊。创业难,没资金、没订单,他却硬是闯开了市场,成了农村里的富裕户。之后,莫学春对村民倾囊相授,自此乱针绣特色产业的“种子”就在鲁垛萌芽了。

  父亲的绣花针和一席话,深深刺痛了哥哥莫元国和妹妹莫元花的心。1998年,哥哥莫元国毅然放弃了上海锦江饭店国家二级厨师的优厚待遇,回乡办起了鲁垛第一家乱针绣企业——国凤刺绣厂。2000年,莫元花从连云港外事学校毕业后,放弃心仪的工作,回家乡当了一名飞针走线的绣花姑娘。

  只拿过笔、没拿过针,对于莫元花来说,学习刺绣的初期是痛苦的,经常绣两针就要拆一针。手戳破了,腰背酸了,她伸伸腰、捶捶背,拿起绣花针继续。

  一架绣绷,承载着无数次穿针引线。一幅绣品,又凝结着多少心血。为练习劈丝,莫元花先把一根丝线分成两半,再分成4丝、8丝、16丝,一直分到128丝。为逼真地表现花的色彩、山川气象和人物造型,她对着实景和镜子反复揣摩,每天15个小时,有时在睡梦中,她的手还在不停动着。

  一根针“绣”出国家级奖杯

  如今的莫元花,已是宝应乱针绣领军代表人物,在国际上也小有名气。她说,这要归功于她10年前接到的那一笔“大订单”。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莫元花接到有关部门和北京奥组委的邀请,让她为北京奥运会赶制三幅巨幅刺绣作品。莫元花既高兴又紧张:高兴的是自己的作品和宝应刺绣能有机会在全世界人民面前展示;紧张的是这三幅作品难度非常大、要求非常高,不能有丝毫差错。

  为不负重托,莫元花和所里技术顶尖的绣娘一道,经过60个日日夜夜的赶制,终于完美地将刺绣作品摆在了奥组委有关负责人面前。“精细、雅洁,针法独特,线条流畅,气势宏伟,形象逼真,真不愧是‘入遗’的民间艺术。”奥组委有关负责人如是称赞。

  近年来,莫元花和姐妹们的一批作品先后在许多重要活动中亮相。有第十届全运会接待厅的《九寨秋色》、中国驻法大使馆的《长城》、2011年辽宁中朝友谊桥开通仪式上的《中朝友谊桥》等,这些作品已被国内外重要场所收藏。她指导所绣的北京、上海、天津火车站三幅作品获得了国家级展销金杯奖。2015年,莫元花创作的《丝路》捧回国家级“百花杯”大奖。

  从此,莫元花的乱针绣作品在海内外名声大震。

  莫元花说,乱针绣是20世纪3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结合了传统刺绣技术和西洋绘画艺术,自成一派,被称为当今中国“第五大名绣”。它比传统刺绣更灵活、更立体,主要用于绣一些油画还有摄影作品。

  但是,莫元花在传承这门非遗技艺的基础上,创新出“16系环节操作法”,不仅解决了传统刺绣中丝线反光的问题,还让人物的面部有了纹理,层次感、立体感更强,在实际操作中大大节约了工作时间。

  一根针“长”成富民“金箍棒”

  家寒底子薄、就业门路少。以前,鲁垛镇三新村很多中年妇女不得不外出打工改善生活,一年收入不算高,家里的老人和孩子都照顾不到。

  为了帮助更多留守妇女就业创业,莫元花面向全县免费开展乱针绣技能培训,开班20期培训学员近2000人,她不但亲自传授技艺,还多次邀请苏州、常州等地的刺绣大师前来讲课。

  莫元花的“大弟子”吴学莲,是鲁垛镇三新村村民,由于患有家族性佝偻病,她没上完小学便辍学在家,就业难,处对象更难。困难时刻,莫元花找到了她,亲自教她刺绣技艺,如今吴学莲年收入有5万多元钱,结婚生下两个儿子,生活幸福美满。

  新中组的“川妹子”陈晓华,通过莫元花的传帮带,成了一名心灵手巧的绣娘。2010年,她家不仅翻盖了大楼房,还创办了“添彩绣苑工作坊”,培养新生代绣娘10多位,销售产值超过百万元。

  现在,三新村50%的家庭翻建了楼房,50%的家庭拥有轿车,50%的家庭在宝应县城买了房。乡亲们都说:“是乱针绣让我们走上了致富路。”

  一根丝线拴住一个家庭、催生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如今,鲁垛镇已建立占地50亩的乱针绣文化产业园,20多家乱针绣企业和工作坊入驻园区,拥有省级刺绣大师、省高级工艺美术师15名。3000名绣娘闻名全国,产品远销欧美、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产值达3亿元。宝应和鲁垛也因此分别获评“中国乱针绣之乡”“中国乱针绣文化产业园”。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参加全国两会后,我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莫元花说,如今她在探索将刺绣作品生活化,比如手包、丝巾、胸针等,让小小绣花针长成富民“金箍棒”,带着乡亲们一起奔向致富路。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