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雯相机里的山区孩子们
中国江苏网3月30日讯 对于扬州大学毕业生马丽雯来说,过去一年很是特殊。去年正值毕业季,她放弃了找工作,毅然参加了“美丽中国”支教项目,来到云南保山市龙陵县龙山镇,成为一名支教老师。在那里,这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变成了班上37个孩子的“妈妈”。去年11月,马丽雯联系母校扬州大学的学弟学妹,共同筹建了“飞鸽传书”计划,让山里的孩子与大学生们一对一互动。目前,互通书信已达296封。
扬大毕业生到云南支教
成了37个孩子的“妈妈”
“来到云南支教两年,是为了兑现与弥补一个承诺。”早在大二暑假,马丽雯曾前往甘肃会宁支教。“当地的学校用破旧的土房做简易教室;用木板和墨汁刷成黑板……”这是马丽雯当时支教的情景,她深受孩子们的依恋,离开时学生们依依不舍,马丽雯答应以后每年回去看他们。
回到学校后,由于通讯、交通不便,马丽雯终究还是和那边的孩子断了联系。毕业前夕,她在网上看到“美丽中国”支教项目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报名,她想把当初对会宁孩子的承诺带到这里来实现。
将两年的青春投入小山村的教育,从娇生惯养的城里女孩变成“山间老师”,起初家人、朋友纷纷不理解,劝她放弃支教。但马丽雯依旧义无反顾,在去年八月,与另一位队友一同前往云南省保山市,支教当地的尹兆场小学。目前,这所小学共有280名学生,12名老师,马丽雯的班上有37个孩子,在这里,这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一下子变成了37个孩子的“马妈妈”。
改变“棍棒教育”观念
陪伴孩子补课到深夜
谈起当地的教育,马丽雯表示,“这里的学生家长大多在外务工,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他们信奉棍棒教育,学生也习惯了这样的教育方式”。
针对这样的情况,马丽雯一家一家进行家访,希望改变家长们的教育理念,“我教的不止37个孩子,是74个,还有家长们”。好在,这里的家长都很信任这个城里来的支教老师,在她的解释与劝说下,无故殴打孩子的事情几乎再无出现。
段磊是马丽雯班里最让人头疼的孩子,从一年级就开始频繁逃课,他的父母甚至用链子将他锁在坐椅上。当马丽雯问他如何才能端正学习态度,孩子语气平淡且无辜地说:“老师你打我吧,打我就能好好学习。”
听完孩子的话,她心里五味杂陈,此后,每天晚上,她都在学校陪段磊到十点,从基础知识开始为他补习,还不时陪他聊聊天,化解他对于生活的抗拒与迷茫。使她欣慰的是,一段时间后,段磊的成绩与性格都有了显著的改善。
筹建“飞鸽传书”计划
296封书信打开山门
为了让学生对山外的世界有更多的了解,马丽雯联系母校扬州大学的学弟学妹,共同筹建了“飞鸽传书”计划,使山区孩子们与扬大学生一对一通信。马丽雯还整理出每一位学生的家庭、学习情况以及心理特点等。自去年11月起,两地便开始了通信。
“我有时候会觉得自己的命运不好,因为我的爸爸妈妈在我上一年级的时候就悄悄地离婚了。我会好好学习,将来考到你们学校,和你玩一整天。”这是大学生周嘉豪收到的信,看完信后,这个大男孩悄悄抹了抹眼泪,立刻提笔回信:“我们约好了在这里等你,等你来了,带你尝扬州最好吃的美食,玩最好玩的地方。你的爸爸妈妈很爱你,哥哥也很爱你,还有很多人都很爱你,你要加油哦!” 周嘉豪告诉记者:“为了这个小姑娘,我要一直写下去。”截至目前,扬大学生与尹兆场小学互通书信已达296封,除通信外,两地还进行了视频互动。视频时的孩子们显得格外的激动,不停地隔着屏幕招手,喊着“哥哥”“姐姐”。“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我们也会一直坚持下去。”采访中,马丽雯表示,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山区留守儿童,为他们飞出大山的梦插上翅膀。
通讯员 陈诗瑶 詹其港
吴雯婧 记者 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