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坚介绍《白沙胜景图》
《白沙胜景图》局部
中国江苏网11月29日讯 家住冯庄社区上林苑的花甲老人袁坚,花了两年多时间画了一幅江都大桥版“清明上河图”。5米长卷《白沙胜景图》,再现了大桥镇(古名白沙)的繁荣街景,用画笔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市井百态。昨天,袁坚向记者展示了这幅刚装裱好的画卷。
通过手中画笔
还原大桥古镇繁华景象
袁坚今年64岁,虽现住在邗上街道冯庄社区,但他是土生土长的江都大桥人。1971年,中学毕业的袁坚离开大桥走上工作岗位。2014年,袁坚退休后搬至扬州定居。“虽没经过美术学院系统的学习,但从小就喜欢画。”袁坚油画功底扎实,尤其擅长人物画。
“小时候就经常听老人们讲述大桥的由来。”袁坚对故乡的古迹如数家珍,永济桥、法源寺、都天庙、万年台、魁星楼、刘家大院、狮子府……其中,他尤其喜欢那座古色古香的石拱桥,也就是永济桥。不过令人惋惜的是,这座古建筑在上世纪60年代拓宽河道时被拆除了。
“虽然不复存在了,但一直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中。”因为很怀念,所以袁坚希望能够还原当时古镇繁华的景象,尤其是留住那让人魂牵梦萦的古建筑,给后人欣赏。
上世纪90年代,袁坚就准备用画笔“留住”永济桥。几十年来,他曾多次返回大桥,“每次回家,总要走走条石街,看看白塔河。同时访尊长、问乡贤,聊聊大桥的老建筑、老风貌,积累了几大本创作素材。”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中国馆展出巨幅电子动态版的“清明上河图”,让袁坚眼前一亮。“大桥市井繁荣、人文厚重、古迹众多,如果能用一幅长卷反映古镇全貌,效果肯定不错。”
数百处建筑古迹
1058位人物栩栩如生不重复
2013年,袁坚动笔时发现,除了永济桥,狮子府、法源寺、观音阁、汤式牌坊、龙华寺等都是可塑之物,为何不把它们都表现出来呢?于是,他开始布局起稿。本来对故乡的人文地貌还是比较了解的,但到了真正提起画笔时又觉得知之甚微,甚至一些古建筑的详细地点都搞不清楚,比如大桥街上的观音阁具体在哪呢?袁坚回到大桥镇请教了多位长者,都没有得到准确的定位。最后,还是在镇文化部门的指点下,他才得知观音阁在西圈门上方。
由西至东,画尽古镇全貌。袁坚指着画卷中的一家家店铺告诉记者,这些都是他力求还原当时各行各业风貌的。譬如,祥盛布店、森泰祥布店、天祥香店、宝丰酱园店、隆泰日杂店、福茂南北货、钜泰银楼……“古镇风貌可以通过这些店铺反映出来,我记得小时候古街上店铺都是一应俱全,生活十分方便。”沉淀在袁坚心底的大桥古镇渐渐复活了。为了画好画,袁坚闭门不出,就连上厕所的一溜小跑,也怕丢失记忆和灵感。“不怕你笑,夜里起来上厕所脑子里都在构思店里的陈设格局和工具设备。”
差不多花了一年半时间,他把大桥镇的400多座古建筑、9座古寺庙、70多家店铺、22处古迹等都绘完了。“无人缺生机,人少不繁华。”袁坚总觉得画卷里没有人,没有生活气息。于是,他开始创作人物,重点在人物的动作、神情上。“大大小小1058人,最大的也就两厘米,最小的估计米粒大,有的用放大镜画的,都尽量做到了不重复。”袁坚介绍,这些人物造型迥异、形似微雕,市井百态、蔚为大观。“每个人物都有故事情节,有看点,这样赏画后还有回味。”
“你看,这是小姐出嫁,一路吹吹打打……”随着袁坚的指向,记者将目光转至画卷中心大街处,喧闹的场景吸引眼球:从“榜眼府”通往鱼市口的条石街上,各家店铺一家挨着一家。街心里走来身穿喜服的迎亲队伍,前队乐器奏鸣,中有红帷扶轿,后队高举灯笼火把。紧随其后,抬着绫罗绸缎等各种陪嫁用品的队伍甩出一大截。人们站在沿街店铺门口,交头接耳看热闹。
花了两年多时间
专家称有艺术和史料价值
这幅画就这样精益求精地创作了两年多时间。创作过程中,在大桥镇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九旬老母亲,给袁坚讲述了一些过去的民俗。而老伴更是大力相助,在绘画一些市井人物时,袁坚都让老伴做模特,进入情境表演,然后他再勾画出来。为了画作,袁坚每天伏案,用灰白、花青、赭红、蓝绿等几种颜色在5米长卷里雕梁画栋、绘人叙事。由于长期伏案、用神过度,袁坚患上了白内障和腰肌劳损。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大桥镇人文底蕴深厚,明清及民国时期的老建筑数不胜数,这是先人对子孙后代的馈赠,更是不可复制的历史文化遗产。”地方文史学者史明在看过袁坚的画作后还附了一段撰文。史明表示,全景式展示大桥古镇风貌,袁坚堪称第一人。“这幅古镇长卷如同指路牌和记忆密码,对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讯员 李蓓蓓
记 者 栾佳丽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