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中国影像方志》播出高邮篇 讲述古驿站前世今生
2017-11-27 08:51: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11月27日讯 在全国2000多个县市当中,高邮是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因其地理优势,自古就形成了便捷发达的水上交通,为古代历朝邮驿、漕运的必经之地。盂城驿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修葺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水陆两用驿站,它被誉为中华邮驿历史上的活化石。25日晚,央视十套推出的大型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播出第28集江苏卷高邮篇,在近40分钟的节目中,讲述了高邮的前世今生。

  央视《中国影像方志》播出高邮篇

  摄制组今夏在邮拍了两三个月

  “邮,国之血脉,像中国这样地域广袤的国家,其信息传递,下达政令,飞报军情,乃至运送物资等,都需要仰仗成熟的邮驿网络来完成。而随着文明的飞跃,古老的邮驿,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在华夏大地上,仍有一个地方,悉心恢复着、保护着邮驿的遗迹,让它往昔的辉煌,重新绽放。这里,就是江苏高邮。”25日晚,大型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播出第28集江苏卷高邮篇。

  《中国影像方志》属于史志体例的特殊类型纪录片,是一部传承方志文化、纪录当代中国的大型纪录片。据高邮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央视摄制团队是今年夏天来高邮拍摄的,为了更详尽更生动地讲述高邮的前世今生,央视摄制团队在高邮拍了两三个月。

  小村落“筑高台,置邮亭”

  高邮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节目中说,在全国2000多个县市当中,高邮,是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1963平方千米的高邮,镶嵌在广袤的江淮平原南端,京杭大运河之畔,中国第六大淡水湖——高邮湖五分之三的面积属高邮境内。凭着“控下河而引长江,襟皖东而带苏北”的地理优势,高邮自古就形成了便捷发达的水上交通,为古代历朝邮驿、漕运的必经之地。

  古代汉语中,“郵”字左为“垂”。《说文解字》中解释道,“垂,远边也”,本有边境之意。而右边“阝”则是汉字“邑”的简化,是“城邦、城市”的最早概念。将边远地区和城邦联系在一起的,就是“郵”。邮,维持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夏维中在节目中介绍,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为了强化中央政权和地方的联系,秦始皇着手建立一个强大的邮驿系统,秦朝的政令传递、军情汇报等等都是通过这个系统来完成的。

  一个籍籍无名的小村落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而被朝廷看中,并在这里“筑高台,置邮亭”,因此而得名高邮。在此之后的数千年历史中, “高邮”这个名字,一直沿袭至今。

  节目时长近40分钟

  以“邮”为纽带展示风土人情

  大型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江苏卷高邮篇节目时长近40分钟,分别从地名记、历史记、乡愁记、古建记、音律记、当代记、后记等几部分,以“邮”字为纽带,用真实而细腻的拍摄手法,通过朴素生动的个人故事,全面而生动地展示了高邮风土人情、丰饶物产与时代变迁等。

  例如,徐松泽每天早晨都会赶往高邮明清大运河故道遗址,展开她一天讲解员的工作。在节目中,她为游客介绍耿庙石柱,到了晚上就挂起了灯,如同运河航标灯塔,在黑夜里曾无数次帮行船人辨清方向,转危为安,人称“耿庙神灯”。而石柱上的这些勒痕,见证了数百年来纤夫们的艰辛。石柱旁可以看到一条很宽的废弃河道,但是这条河道却有过极其辉煌的历史,它最早形成于2500年前,古邗沟逐渐被废弃,直到一千多年后的隋朝,隋炀帝为保障南方丰饶的物资可以源源不断地输往北方的首都,征发高邮等地10万余民众重新挖通古邗沟,使其成为大运河的一部分。大运河的贯通,带来了漕运的日益兴盛,也让传统的邮驿方式,从陆驿衍化出了以船载为主的水驿。运河边的盂城驿是为数不多的水陆两用驿站,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驿站。

  高邮,因邮而名,因驿而兴,因人,而延续着雅雅风韵。在此次节目中,除了高邮明清大运河故道遗址、盂城驿、文游台、镇国寺塔等出镜,秦观、汪曾祺对家乡高邮的乡愁也呈现其中。此外,高邮民歌的传承,筹建中国集邮家博物馆的点滴,高邮这些年挖掘邮文化的成果,也让观众感受到高邮历史文化的厚重。

  记者 陶敏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