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步道。
蜀冈中西峰生态修复工程现场。孔生摄
中国江苏网11月9日讯 今年“4·18”前,蜀冈中西峰生态修复第一阶段工程——蜀冈文化公园全面建成开放。昨天记者采访时了解到,第二阶段工程——山体生态修复工程已开始最后冲刺阶段,山体开始穿“绿装”,扬子江路东侧山坡步道打造完成,山上景观初步展现。
800吨太湖石点缀“宋亭”
记者昨天在现场看到,在蜀冈中西峰生态修复施工现场的山坡最高点,一处景观亭已雏形展现,未来坐在亭中,不仅可以呼吸新鲜空气、欣赏蜀冈中西峰生态美景,还可以俯瞰城市风貌。
在现场记者看到,正在打造的景观亭为四方亭,整个亭子的骨架已经呈现,施工人员正在进行顶部施工。在亭子的四周,施工人员正在用太湖石进行叠石点缀。据现场专家介绍,施工人员正在打造的景观是“宋亭”。据史籍记载,山体修复工程的最高处,是昔日范(仲淹)公祠的遗址,明代范仲淹的后人巡按御史范良彦在此建祠,以纪念先祖当年在扬州府任兴化县令时建“范公堤”的光辉业绩。到了清代,被康熙皇帝褒奖为“清廉为天下巡抚第一”的宋荦在扬州赈济水灾,崇敬当年的范仲淹,把自己的行辕设在范公祠内,还自捐五千石粮食赈灾,宋荦走后,扬州盐商感念宋巡抚的恩德,在范公祠后建“宋亭”以纪念。这次生态修复,在复建“宋亭”的同时,将在原范公祠遗址上立碑纪念,同时用山石进行叠石点缀,选用的是太湖石,用量在800吨左右。
“万松叠翠”盛景将再现
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绿化人员在山坡上作业,栽种树木,山体已经穿上“绿装”,扬子江路东侧山坡步道基本建造完成。
据建设单位负责人介绍,蜀冈中西峰生态修复第一阶段工程西至扬子江北路,东以平山堂支路墓地为界,北至台扬路,南达平山堂东路,占地面积近9万平方米,统称“蜀冈文化公园”。第二阶段工程——山体生态修复工程不只是栽种绿树鲜花,还包括复建清代北郊二十四景的“万松叠翠”和“小香雪”景观。“万松叠翠”系清乾隆年间丰宸苑卿吴禧祖建,园内有桂露山房、春流画舫、清荫堂、旷观楼、嫩汉春晓、涵清阁、风月清华、绿云亭等名胜。因与蜀冈上万松亭相对,“万松叠翠”之名由此而来,“万松叠翠”四字题于绿云亭内。“小香雪”景观据清代李斗著《扬州画舫录》记载,“小香雪”即十里梅园,在今万松岭内,西界平楼,东至万松亭后坡下。
海绵城市理念 雨水循环利用
记者昨天在现场采访时看到,山体朝向扬子江北路的西侧,有水泥模块堆起的约200米生态挡墙。通过水泥模块,不仅可以防止山体滑坡,雨水也可以渗透到地下,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
施工人员介绍,除生态挡墙外,第二阶段工程还采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例如整个停车场采用的是透水性砌块铺设,同时建设由蓄水池和蓄水沟组成的排水系统。整个工程设计了景观生态城市花园系统,主要是用于雨水的循环利用。一万平方米的广场和生态停车场,不仅可以收集该区域内的雨水,还能去除污染物、调节空气的湿度与温度,改善小气候环境。
“我们把收集的雨水汇集到水池中,需要的时候可以用于灌溉。”有关专家介绍说,整个工程完工后,区域生态得以修复,配套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将为市民游客提供一个绿色共享的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