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300多位师生18年测绘 百余座古建筑有了“基因库”
2017-07-18 09:2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双桂巷12号丁宁故居

  中国江苏网7月18日讯 昨天,记者从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了解到,师生们通过绘制3D模型为扬州的古建筑建立了“基因库”,让古建筑在历史长河中有“数”可依,有“图”可查。

  【最新发布】

  扬州100多座古建筑

  进入“基因库”

  建筑是城市文化的缩影,而那些古老的建筑则是城市历史的最好见证者。昨天,记者从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了解到,为了保护好每一座古建筑,记录下它们原始的模样,为今后的修缮与保护提供数据支持,扬州大学的青年志愿者们,历经18年,肩负起为这些古建筑测绘与记录存档的工作,对扬州众多著名古建筑进行了测量,绘制了草图,并对所有草图与数据进行整理、校对,对漏测或测量有误差的进行了补测,通过绘制可以重现现实场景的3D数字模型图,逐步将古建筑“移入”电脑数据库中,使之成为扬州古建筑的“基因库”。

  据悉,到目前为止,已先后对扬州城内的吴道台宅第、贾园、廖可亭盐商住宅、何园、个园等众多著名古建筑进行了测量,在此期间有三百多位学生以及多位老师参与其中。

  【记录故事】

  不影响上课,酷暑走街串巷测绘

  记者获悉,参与勘测的各位师生十分辛苦,因为平时要上课,所以这项工作基本上都安排在暑假。采访中,一位学生向记者分享了自己的测绘故事,在测绘板桥河的古建筑时,许多居民主动与同学们分享古建筑的历史。交谈中同学们了解到,板桥河的古建筑年代久远,为了方便生活,一些居民会私自对房子进行改造,甚至增建。这导致有些建筑外部比较凌乱,新老部分混搭严重,给测绘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

  “市内的传统建筑周边环境复杂,无法使用现代工具,只能使用最基本的人工测量,这也影响了同学们测绘的效率。”这位同学表示,虽然困难重重,但是为了能真实反映建筑的原本面貌,团队指导老师张建新对学生们一直严格要求,务必做到真实、准确。

  据了解,张建新副教授带领他的学生们,每年夏天冒着酷暑走街串巷,详细测录每一栋历史建筑的每一部分,绘制拓本,制作图纸,建模呈现,有的甚至精确到每一片瓦。“传统建筑的保护不能仅停留于经验,只有通过测绘,获得最直观的材料,才能进一步规范和改善古建筑保护工程。”

  【未来工作】

  “古建筑基因库”还在继续更新中

  记者发现,对于市区的历史建筑进行如此全面的收录和整理,在全国范围内的大中城市中都是很罕见的,甚至让很多其他同样有着“历史文化名城”称号的城市相形见绌。

  “我们建筑系的学生坚持了18年的测绘工作,就是在为健全‘基因库’作贡献。测绘工作不但为城市的古建筑做了一次大规模普查,而且对这些古建筑进行了收录,让规划部门能够更有针对性地保护和修缮这些‘建筑文物’,也为城市留下了可永久保存的文化印记。”张建新老师说到,近年来,一些分散在老城区的历史建筑因年久失修,功能上难以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与市容市貌也不符,历史价值与意义难以得到体现,保护扬州古建筑已经迫在眉睫。

  扬州作为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几个大规模的古建筑,有着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现如今,“古建筑基因库”还在继续完善当中,数字档案还在继续丰富。

  通讯员 霍艺 啸虎

  记者 吴丹 文/图

标签:古建筑;基因库;扬大;测绘;扬州;建筑;历史;18年;师生;进行
责编:贾晓君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