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曹寅碑或涉及《佩文韵府》刊刻 呼应康熙吊念帝师
2017-07-04 10:0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石碑拓片

  

  曹寅书法

  中国江苏网7月4日讯 前段时间,本报报道了在大虹桥南侧桥腹发现清代曹寅题石碑的消息,在红学界引起极大关注。昨天,研究红学近十年的上海文化学者康栋东联系本报记者,愿意与更多人分享他对曹寅题石碑的研究心得。他认为,新发现的石碑碑文应该是曹寅为扬州某事所书写,很可能是为《佩文韵府》刊刻一事,当时值陈廷敬(谥号文贞)去世,曹寅为纪念撰文。

  上海文化学者联系本报记者

  推测碑文或涉及《佩文韵府》刊刻

  康栋东告诉记者,他研究红学已经近十年的时间,因此,在网上看到本报最近有关曹寅题石碑的报道后,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结合多年来收集的相关资料研究,希望能破解其中的谜团。

  扬州文化学者韦明铧上周曾顶着烈日到大虹桥亲眼看了石碑,了解了碑文的情况。根据落款时间,他认为,这次新发现的石碑,碑文是在曹寅去世不久前写的。那么,该石碑上的碑文为何事而写,又是写给谁的呢?韦明铧认为,“公后尘”前应缺“步”字,当指一先贤,但是,这位先贤是何许人士,存疑;还有一种可能,或许曹寅是应扬州人之请为自己的生祠所题。

  对于韦明铧的观点,康栋东向记者讲述了他的推测。“这次在扬州大虹桥新发现的石碑,碑文应为曹寅为扬州某事所书写,可能是因《佩文韵府》刊刻一事。”他解释,康熙五十一年,曹寅奉康熙之命自江宁赴扬州主持开刻《佩文韵府》。

  针对“公后尘”这个“公”,康栋东认为,一定是曹寅敬佩、欣赏的人物,此“公”很可能就是指陈廷敬(谥号文贞),可能也包括《佩文韵府》编撰负责人张玉书(谥号文贞)。曹寅很可能是想在碑文中主要讲述此二“文贞公”生前编撰的《佩文韵府》刊刻之事。也就是说,“公后尘”前面缺字可能为“文贞”或“继文贞”,完整的为“文贞公后尘”或“继文贞公后尘”。根据石碑上落款时间,当时正值陈廷敬去世,张玉书也在前一年去世了,曹寅为纪念撰文,同时也借此表达要做好《佩文韵府》刊刻这件事情的决心。

  当然,康栋东的推测是否正确,还需要找到这一组石碑中其他的残块加以考证。

  扬州博物馆对石碑做了拓片

  碑上与曹寅书法作品印章字形相像

  曹寅题石碑已经从大虹桥搬至扬州博物馆。昨天,记者在扬州博物馆看见,工作人员周学山已经对石碑做了拓片,方便今后的研究。

  对于石碑上的两方印章,扬州博物馆保管部主任庄志军说,其中一方印章的印文为“曹寅之印”,另一印章的印文为“荔轩”;而第二方印章上出现的“艸”,是刻章时为了增加某些单字的美观而常用的技法。

  康栋东也认为,“艸”字的含义是对应“曹”,“荔轩艸”对应“曹荔轩”,上下刻印“艸”,也是为了体现上下同形相衬的美感。

  康栋东告诉记者,因康熙爱好董其昌书法,曹寅在书法上可能受康熙的影响较大,多取法董其昌;也有专家学者指出,曹寅的行楷亦取法颜真卿。他查阅了相关资料后发现,此次扬州发现的曹寅碑上的这两方印章与曹寅书法作品上的两方印章相像。

  用名章、号章,一般都是对尊敬的人物、文友。说到曹寅与陈廷敬和张玉书的交情,康栋东称,陈廷敬是清代泽州府阳城(山西晋城市阳城县)人,是康熙皇帝的老师,因曹寅经常伴读,因此也同时受教,陈廷敬也是曹寅的老师。

  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4月,陈廷敬病逝,康熙皇帝曾作挽诗悼之:世传诗赋重,名在独遗荣,去岁伤元辅,连年痛大羹。朝思葵衷励,国典玉衡平,儒雅空阶叹,长嗟光润生。康栋东说:“康熙都写挽诗悼念陈廷敬,曹寅能不写吗?因此,曹寅也以某种方式致敬和表达!‘继文贞公后尘’是对康熙所作的‘去岁伤元辅,连年痛大羹’的呼应。”

  记者 陶敏 文/图

标签:曹寅;韵府;佩文;刊刻;帝师;吊念;石碑;康熙;康栋东;文贞
责编:贾晓君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