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困笼中的中华鲟饶伟摄
这尾中华鲟长16厘米向家富摄
渔政人员放流违规捕获的鱼饶伟摄
中国江苏网5月18日讯 眼下正是长江全面禁捕期,为打击非法捕捞行为,昨天,市渔政监督支队组织大规模的巡查执法活动。在开发区六圩江段清理违规网具时,清理抛网、地笼以及虾笼若干。在清理一处虾笼时,渔政人员有了惊喜的发现——有一尾小鲟鱼。渔政人员拍下照片,请中华鲟专家辨认,判断这条鲟鱼宝宝就是中华鲟。这条中华鲟宝宝是天然苗还是人工放流的,专家带着小鲟鱼前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将进行DNA鉴定。
清理违规网具
发现一尾中华鲟宝宝
昨天凌晨4点,市渔政监督支队开始清理长江违规捕捞网具。市渔政监督支队支队长徐马林介绍,他们在开发区六圩江段发现有不少的违规网具,地点比较隐蔽,比较难以发现。清理的违规捕捞网具有抛网、地笼和虾笼3种,其中抛网共清理了400多米,地笼清理了10多条,虾笼清理了几十条。巡查还发现有人捕鱼,没收捕捞网具后,将捕获的鱼全部放归长江。
在清理虾笼时,渔政人员有了惊喜发现,网中竟然有一尾小鲟鱼,但精神状态还比较好,“当时赶紧将它从网中取出来,找了一个塑料桶,并舀了江水放在里面养着。”
救出小鲟鱼后,徐马林第一时间向省里作了汇报。同时,他拍下多张照片,并联系上湖北(中国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和上海(东海水产研究所)两位中华鲟专家,请他们帮助辨认小鲟鱼是否是中华鲟。
徐马林说,在看了照片后,两位中华鲟专家认为,这尾小鲟鱼就是中华鲟。不过,他们不能确认这尾中华鲟是野生的还是人工放流的。
是天然鱼苗?
已带往无锡做DNA鉴定
记者看到,这尾“中华鲟宝宝”看起来比较通透,头部尖尖的,精神状态良好。仪征渔政监督大队负责人宋佳彬介绍,经过测量,这尾中华鲟全长只有16厘米,体重只有16.4克。中华鲟体长平均约40厘米,最长达130厘米,体重最高达600千克,中华鲟生命周期较长,最长寿命可达40龄。
昨日下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无锡)的专家来到扬州,他们把中华鲟宝宝带往无锡,将通过DNA鉴定它到底是天然鱼苗还是人工放流的。
徐马林介绍,目前在长江江苏段,已经有6年左右没有发现过天然中华鲟苗,如果最终鉴定结果认定为天然苗,这尾中华鲟将是江苏江段近年来发现的第一尾天然中华鲟鱼苗。
今年5月,上海渔政部门救助3尾鲟鱼幼体,经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专家鉴定,3尾幼鱼为中华鲟幼苗。
多次发现中华鲟
去年捕获多条杂交鲟
记者了解到,扬州已多次发现中华鲟踪迹。1995年,江都渔民用过河渔网捕鱼时,捕捞上一条中华鲟,体重200斤左右,是距今为止在扬州发现的最大的一条中华鲟。
2006年,高邮卸甲镇一居姓渔民在一沟灌溉渠收前夜布下的虾笼,发现笼中有一条从未见过的怪鱼。经高邮渔政站鉴定发现,“怪鱼”为中华鲟。
2007年,邗江一位渔民在长江里捕螃蟹时,网捕到一条重6公斤多的中华鲟。
2010年,仪征真州镇张福兵夫妇,在长江仪征泗源沟段捕蟹时捕获一条中华鲟,它全长172厘米,体高26厘米,体宽27厘米,重52公斤。
2011年,江都仙女镇一居民在江都水利枢纽钓获一条中华鲟,这条中华鲟重约11公斤,体长1.25米左右,胸围43厘米左右。
2016年则是发现最多的一年,6月至8月期间,渔民曾捕获多条鲟鱼,其中,一个渔民更是一网捕获8条鲟鱼。经多位专家辨认,扬州渔民捕获的多是“杂交鲟”,因洪水导致湖北养殖“杂交鲟”逃出,只有一两条是真正的中华鲟。
记者 向家富
【读报词典】
“水中熊猫”中华鲟
中华鲟是我国特有的珍稀保护动物,1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水中熊猫”之称。上世纪末,因梯级水电站、涉水工程、长江航运、环境污染、过度捕捞等因素严重影响长江生态环境,中华鲟繁殖卵苗总成活率极低,目前长江里的野生中华鲟已不足百条。2010年,中华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升级为极危级保护物种。
过去,中华鲟每年9至11月间,由海口溯长江而上,到金沙江至屏山一带进行繁殖,仔鱼随波逐流至长江下游和河口滩涂索饵肥育生长,幼鱼长到15厘米后移至浅海区生长,直至性成熟。但自1981年葛洲坝截流之后,中华鲟的洄游通道被阻断,它们无法再回到葛洲坝上游的金沙江附近产卵。随后,少部分中华鲟在葛洲坝下逐步建立了新的产卵场,但很少能监测到中华鲟有产卵繁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