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截图20240905172527.jpg
扬剧名家夫妇作客"朗读者" 回忆学戏艰辛泪洒现场
2017-05-08 10:16: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本期朗读者:刘葆元、汪琴

  

  回忆学艺艰辛,汪琴落泪

  用文字引领岁月,用声音分享人生。昨日下午,由本报主办的“春天的朗读者”活动,在“格桑花”举行了第五期活动。这一期,首次邀请到一对夫妻嘉宾,他们就是著名扬剧艺术家刘葆元、汪琴夫妇。今年是他们从艺60周年,回首往事,汪琴不禁泪洒当场。今年也是他们结婚50周年,金婚夫妇,互诉衷肠感动全场。

  回忆学戏当初艰辛

  汪琴不禁泪洒当场

  汪琴,大家熟悉的扬剧表演艺术家。在她的表演生涯中,扮演过60多个角色。用她的话说,每一个角色自己都用心去扮演,没有一个是敷衍了事的,都是走入人物内心的。舞台上的每一个人物,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人生故事。汪琴却说,最精彩的故事,还是自己的。

  汪琴朗读的文章,是她写的一篇散文《我的饭碗》,从她十三岁帮别人家放牛开始,到磨豆浆,到报考扬剧团,才端上了一生的饭碗。“进入扬剧团,更是备尝艰辛。因为出身苦,所以对一切都很满足。同学们一起吃饭时,看到别人把肥肉都扔到桌上,我着急得不得了,连忙说,你们不吃,都给我。结果,进入扬剧团一个多月,人就吃胖了,腰身就变粗了。”汪琴注意到,尽管是在一个剧团里学习,有位师姐每天天不亮就出门了,练2个小时的私功,然后再和大家一起练功。那时的汪琴才知道,扬剧这碗饭,不是想端就能端,要想端得好端得稳,还要付出比一般人更多的努力。可是,她练私功时,不慎跌倒撞坏了乐器架子,影响了剧团的正常演出,为此还受到了团长的批评。说起这些难忘的往事,汪琴数次泪洒当场,语不能言。

  汪琴感叹,在她的艺术生涯中,这些苦难也只是开始。学艺时,多大的辛苦,她都能够承受。只要心中怀有对梦想的坚持,那就会坚定走下去。可在“文革”期间,她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一度患上了较为严重的疾病,差点离开舞台,尽管如此,她还是选择了坚持。当初一起学戏的同门们,不少都选择了转业,而她还是在戏剧的舞台上,绽放了人生的光彩。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相信,人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不会错。我是演员,我的职责,就是把戏演好。这一辈子,我都感恩扬剧。”汪琴说道。

  携手相伴五十春秋

  金婚夫妇互诉衷肠

  “我和妻子,因扬剧结缘,相识、相知、相爱、牵手并肩走过五十个春秋。日常生活中,妻子对我恩爱有加,而在我艺术人生中却不断施以‘鞭刑’:让我一个原本扬剧团的主要演员,提起笔来写戏,搞剧本创作……”汪琴的丈夫刘葆元,也是一位出色的扬剧演员。昨天,他朗读了一篇《妻子的“鞭子”》。 他的处女作是被全国十三个剧种,三十多个剧团移植演出的古装扬剧《血冤》,在此剧的创作过程中,他着实挨过妻子的不少“鞭子”。

  汪琴感叹,他们1967年结婚,她在“文革”中受到冲击,无论别人如何对待自己,刘葆元一直站在自己的身边,给予最大的保护,这样的坚守,也让自己相信对方可以托付终生。当时,两人领结婚证时,民政干部总不在岗,所以一直没有领成。“有没有那张结婚证没有关系,我们从决定结婚的那一天开始,就没想过会分开。”

  “看起来,妻子的‘鞭子’是为我专用,其实她也拿着这根鞭子在抽打着自己。”刘葆元读道,汪琴从一个放牛娃成为扬剧表演艺术家,退休后自费组建“汪琴艺术团”服务基层,评为国家级“非遗”扬剧代表性传承人,无不在用自己的鞭子鞭打自己,追求完美,成为一个合格的扬剧人。

  汪琴感叹,她一生都在扬剧里,对自己的母亲、丈夫、子女,都有着深深的愧疚,总觉得自己不是一位好女儿、好妻子、好母亲。刘葆元却说,汪琴不仅在生活中对家庭付出很多,在艺术上也是自己的良师益友。

  这对携手走过五十年的金婚夫妇,坦诚相见,互道感恩,令人感动。

  戏迷纷纷讲述故事

  学生感动爱情传奇

  昨天下午的活动中,不少都是慕名而来,和刘葆元、汪琴夫妇面对面交流。来自仪征大仪的陈秀珍说,知道有这样一个活动,把看望父母的时间提前,转了两路车,才来到这里。“见到两位艺术家,我也满足了心愿。”

  戏迷钱秀萍是汪琴的师妹,她也是当年扬州艺校扬剧班的。在她们那一代扬剧人中,才能真正感受什么叫做学戏的辛苦。特别是刘葆元、汪琴等扬剧艺术家,这一生的付出实在难以想象。

  戏迷钱锋则回忆说,早些年参加《扬州晚报》组织的活动,跟着汪琴学扬剧,后来参加“4·18”的群众演出。“那天在宋夹城,雨下得特别大,但是汪琴老师带头,不顾雨水,尽心表演,令人感动。”

  来自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的大一学生樊睿,已是“朗读者”活动的忠实粉丝,每场必到。他说,尽管是个扬剧外行,但着实被两位老人家的幸福和无私奉献的一生感动到了。特别是当两位老人家说到自己金婚五十年没有结婚证的时候,让他联想到了文学大师林语堂先生,他刚结婚就烧掉了结婚证,并说了“结婚证只是离婚了用的”,最后和妻子走完了恩爱一生。 记者 王鑫 摄影 张卓君

  ■让我们一起朗读

  我的饭碗(节选)

  ■汪琴

  十六岁的我,在过往的三年里,跟随妈妈贩卖过西瓜,摆过烟摊,总不能使一家人吃饱肚子,生活依然困难。后来在城西区政府的帮扶下,母女俩磨起了豆浆,摆起了浆摊。磨浆的黄豆从少到多,豆浆摊由小到大,豆浆摊扩成豆浆店,一家子的日子一天好似一天,终于走出了困境,我人也长大了。得知我的一个小姐妹考取了南京的扬剧团,我眼前突然一亮,我为什么不去学戏?说来也巧,苏北扬剧团正在招生,瞒着家人,大胆地走进埂子街,恨不得一步跨到剧团的大门口!

  一周以后,通知我和五十九名通过面试的考生,到埂子街小学参加作文考试。说来也巧,作文的题目是《我的家庭》。于是笔触就从扒炭、贩瓜、磨浆、帮母亲挑起家庭重担,一家人如何在政府的关心帮助下逐步摆脱困境写起,亲身的经历,深刻的体会,写来得心应手。

  突然,一天晚上九点多钟,我忽然听到外面有人在拍打着我家的门,伴随着声声长长的叫唤:“汪琴……”我连忙起身,三步并着两步地打开家门,门外站着一位陌生的男同志:“恭喜恭喜,你被苏北扬剧团录取了!”真的?我一把接过通知书,紧紧地贴在胸前,激动的泪水在眼里打转。母亲来到我的床边问怎么回事?我掩饰不住满心的欢喜,将录取通知书递到母亲面前说:“我去学唱戏了”。母亲一听大哭了起来,一边哭一边数,数我从小跟她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罪,学“打戏”更要吃大苦。

  走上扬剧之路,谋到了属于自己一生的饭碗,这一生的饭碗给了我今天所拥有的一切,我衷心地向扬剧致敬!

标签:汪琴;扬剧;朗读者;自己;夫妇;刘葆元;一个;扬剧团;一生;妻子
责编:贾晓君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