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两全国“书香家庭”共“读”家风 有的朗读者失声哽咽
2017-04-24 09:31: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互动交流

  

  聆听

  

  

  中国江苏网4月24日讯 昨日,世界读书日,由本报主办的“春天的朗读者”活动,在格桑花藏式会所举行了第四期活动。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邀请到了两位全国“书香家庭”代表陈咸康、钱艺兵,请他们各自朗读,并讲述读书家风。

  朗读者 陈咸康

  朗读作品 《永远的老师》

  特地从北京赶回来

  朗读缅怀国防科学家

  首先为大家朗读的陈咸康,是723所的退休研究员,为了参加这次活动,特地从北京赶了回来。在活动现场,他精心挑选了一首诗《永远的老师》朗读。

  陈咸康介绍,他这篇散文诗,是为了纪念中国一位国防科学家杨为民而作的。在中国的国防事业中,有很多像杨为民这样的科学家,他们一生默默无闻,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科研事业之中。他所认识的杨为民,就是国内“可靠性学科”的奠基人。

  “什么是可靠性学科?以前我们买了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经常会出现一些小故障,而可靠性学科就是保障这些故障不会发生。家用电器出现故障会比较麻烦,如果是高精尖的武器系统,出现故障的后果,那就是不堪设想了。杨为民这一生,就是为了研究国防事业的可靠性学科,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陈咸康介绍道。

  陈咸康说,他所认识的杨为民,不但在科研技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最让人感动的,就是他投身祖国国防事业的精神,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失败教训,才能够在科研上取得一点点进展。正是因为过度的劳累,他被检查出晚期的胰腺癌,确诊之前,他还忙碌奔波于各个重点项目的科研现场。临终前,他还特地嘱咐家人,单位为了他工作方便,给他配了一个小房子,无论如何都要还给单位。在他去世后,妻女按照他的心愿,把骨灰撒在长城内外,他要永远看着,中国的国防事业如同万里长城一样屹立不倒!

  陈咸康说,4月23日不仅是“世界读书日”,还是“中国海军建军节”。自己所纪念的杨为民,生前很多科研成果,都广泛运用在国防事业上。其中,就包括海陆空三军。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读这样的一篇文字,是对杨老师最好的怀念。

  成为全国“书香家庭”,一定有着不一般的读书故事。陈咸康家庭中,就经常会有“读书会”,家庭成员都会参加。

  陈咸康介绍,这个习惯基于自己对儿子的培养。在儿子很小的时候,他就经常让儿子自己拿主意。遇到事情需要抉择时,他会把各种结果的利弊分析给儿子听,最后的主意听儿子的。等到儿子认字后,他就把家里的藏书都给儿子读,哪怕是暂时不能理解的,也给他多读,这样一来,儿子从小就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而且,家庭氛围特别融洽,很多事情都是大家一起商量着来。

  “我们读到一本好书,就会互相推荐,比如最近我们家,就集中讨论了一本科幻小说《三体》,我和夫人,儿子儿媳,四个人根据这本书,各抒己见,这样的氛围很有意思。”陈咸康说道。

  我们一起朗读

  《永远的老师》(节选)

  ■陈咸康

  有一个身影,

  本来应该出现在这欢乐的海洋,

  和我们一起笑逐颜开。

  有一张面孔,

  本来应该在今夜这欢歌笑语里,

  和我们一起回首昨天、畅想未来。

  但是,

  他没有来,

  就在我们为取得的成果而欢庆的时刻,

  一位为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奉献了一生的人,

  却怀着深深的眷念离开了我们,

  再也不能回来。

  作为科学家,

  您有太多的成就衬托生命的华彩,

  研制高空无人侦察机,

  您是项目的灵魂,业务的统帅;

  可靠性学科的研究,

  您是奠基人,

  带出了一支过硬的队伍,

  继往开来!

  有许多称谓用在您的身上都很贴切,

  但总感觉有距离不够亲切和实在;

  有很多词汇用在您身上都不为过,

  然而仍觉得不足以表达对您的崇敬和爱戴,

  无论是领导、同事还是学生,

  我们都只想叫您一声,老师,

  永远的老师!

  老师,

  还有什么样的人生能燃烧出这样炽热的光彩!

  您用生命最后有限的力量支撑着睿智的思维关注着未竟的事业。

  然而,

  面对相濡以沫的妻子,

  面对肝肠寸断的女儿,

  您发现死神还是来得太快了,

  有多少话要说,

  可您疲乏了,

  连眼睛都难以睁开。

  有多少同事想把鲜花放在您的墓碑前,

  他们想告慰您,

  科研项目进展很快;

  有多少学生想把鲜花放在您的墓碑前,

  他们想告慰您,

  论文发表获得奖牌。

  但他们终于知道了您的妻子、女儿,

  按照您的意愿已经把您的骨灰撒在了长城的脚下,

  那一天,

  阳光和灿烂,

  有不知名的野花,

  在八达岭上盛开!

  浩气长存啊!

  杨老师,

  还有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能超越您对祖国的热爱?

  朗读者 钱艺兵

  朗读作品《子孙虽愚,诗书需读》

  不仅喜欢读书,而且著作不断

  全家人都能结合人生去读书

  说来也巧,杨为民生前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教授,而另一位朗读嘉宾钱艺兵也说,自己的大哥钱翼稷也是该校的著名教授,国内空气动力学方面的专家,同样一生勤勉工作,为了国防事业鞠躬尽瘁。“大哥非常了不起,在事业上不断进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在朗读活动中,钱艺兵朗读了一篇《子孙虽愚,诗书需读》。这是一篇家风家训,从古至今,读书的家训都延续在钱氏家族之中。钱艺兵不仅喜欢读书,自身也是一位著作不断的作家。之前著有影视剧本《天道酬勤》,以及长篇纪实文学《二战秘闻》等。他的作品曾获政府“五个一工程奖”、第二届全国“孝文化”优秀电影剧本奖等数十种奖项。

  在钱艺兵影响下,全家人都能结合人生去读书,并取得各自成效。其中,妻子鄂晓惠根据自身亲历,创作《不朽的“三为”家风》先后被《南京日报》《四川文学》等报刊选用,还获得了“民族情、中国梦”全国征文奖,并入选北京中学教材。在夫妻的影响下,子女们也不断在报刊上发表作品。

  “我们都有一种感想,读书首先是个人的事情,但是如果能够把这样的习惯,传递给身边人,那就能够让书香弥漫开来,形成大家都爱读书的氛围。”钱艺兵说,“书香扬州,其实就是由一个个书香家庭构成的。从个人到家庭,再到全社会,希望读书的队伍,能够不断扩大。”

  我们一起朗读

  《子孙虽愚,诗书需读》(节选)

  ■ 钱艺兵

  小时候,羞于谈姓,因为在那个剑拔弩张的阶级斗争年代,凡是戏中反派人物常冠以钱姓,比如电影《青松岭》里坚持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坏分子钱广,京剧《海港》里潜伏的阶级敌人钱守维。后来书读多了,才知道戏是人编的,现实并不是那回事,比如我手中的这本家传的《钱氏家训》就很能说明问题。

  《钱氏家训》是其对子孙后代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四个角度着眼,为钱氏后人订立了详细的行为准则,比如个人篇中,提出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当不愧于圣贤;子孙虽愚,诗书需读;读经传则根柢深,看史鉴则议论伟;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家庭篇中,提出欲造优美之家庭,须立良好之规则;勤俭为本,自必丰亨(注:古同烹),忠厚传家,事能长久。社会篇中,提出信交朋友,惠普乡邻;恤寡矜孤,敬老怀幼;救灾周急,排难解纷;修桥路以利从行,造河船以济众渡。国家篇中,提出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蠧如仇;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等等。《钱氏家训》世代相传,得到后人们的身体力行,并成为立族之本。

  钱氏家族缘何千年兴盛、近代俊彦接踵?我曾经与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钱文忠教授当面探讨过,他认为与《钱氏家训》重视传统教育的模式及对后人立身处世、持家治国思想行为全面规范和教诲不可或缺。在他的建议下,我去浙江临安溯源寻祖,收集了许多有关钱谬基于儒家修齐治平道德理想的史料以及对后人影响的实例,准备整理成书。

  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就深有感慨地说过:“我们钱氏家族代代克勤克俭,对子孙要求极严,或许是受了祖先家训的影响。”如今,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早已深深地渗入几乎每个中国人的记忆之中。他的人生轨迹,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成为一种精神,激发这种精神的指路明灯就是《钱氏家训》,我们看见这盏明灯通过历史烟尘在江浙吴越钱氏庭院里点燃了千年,还在薪火相传。其实,《钱氏家训》不只是钱氏后人的行为准则,更是留给每个中国人的宝贵遗产,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认真学习的成才训言,并以此传递出社会文明进步的正能量。人贵有自知之明,尽管并非人人都能成为学者大家,作为钱氏后人,我将铭记“子孙虽愚,诗书需读”。

  【现场镜头】

  读者朗读失声哽咽

  作家朗读回顾人生

  在“世界读书日”这一天举办的“春天的朗读者”,也把机会留给了更多的读者,很多读者都带着自己心爱的作品前来朗读。

  宫商朗读了一段梁实秋的《父母的爱》。“父母的爱是天生的,是自然的,如天降甘霖,霈然而莫之能御。是无条件的施与而不望报。父母子女之间的这一笔账是无从算起的。父母的鞠育之恩,子女想报也报不完。”读到这里的时候,宫商忽然失声哽咽,她说自己的父亲刚刚查出来患病,自己想到父母之恩,难以为报,心中就涌上了无限的感伤和难过。

  来自扬州大学旅游烹饪(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大一学生樊睿,为大家朗读了一篇《走进格桑花》,他说,现在的很多大学生,都是低头族,每天都在手机上花费了太多的时间。能够有机会参加这样的朗读活动,自己很有感触,通过阅读文字,能够真正分享心得。而84岁的诗人刘存南,则读了一首《前赤壁赋》。

  扬州作家刘春阳也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读书故事。他说,自己从小接触到书本的机会并不多,有一次跟随母亲去赶集,他看到热闹的集市上,有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面前摊放着很多书本。出于好奇,他就随手翻了翻。那是一本叫做《西狭颂》的字帖,自己当时根本无法读懂。而这位老者却满怀欢喜,将他揽在怀里,并为他读了《西狭颂》的开篇。多年之后,刘春阳成为了一位作家,而当年的情形却是历历在目。终于,多年之后,在去年1月,他终于去了甘肃成县,亲眼看到了刻在悬崖上的西狭颂。那一天,大雪纷飞。那一刻,泪流满面。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因为读书真正让人能够明白是非,让人能够懂得去寻找生活中的美好,教会我们做一个善良且认真的人。”刘春阳说。

  ■记者 王鑫 摄影 张卓君

标签:朗读者;我们;读书;朗读;家庭;钱氏;陈咸康;书香;自己;钱艺兵
责编:贾晓君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