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以恩
姚以恩新作《肖洛姆·阿莱汉姆在中国》
中国江苏网4月12日讯 一口香气四溢的茶水,一笼热气腾腾的包子,多年的乡愁,融化在一顿丰盛的扬州早茶里。昨日,90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姚以恩回到扬州,带来了最新出版的作品。这次回来,他还想找一找,当年被抓进过打铜巷3号的人,是否还有人健在?或者有没有后人,讲述那段斗争的历史?
翻译莫吐儿出名
该书至今已出10个版本
身材消瘦,满头银丝的姚以恩,这次回到扬州,行李里分量最重的还是书籍。他带了好几本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莫吐儿传奇》,要赠送给扬州的亲朋好友们。
对于很多中国孩子们来说,犹太作家肖洛姆·阿莱汉姆的《莫吐儿传奇》是一部经典的读物。这部作品以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的经历和感受,用快乐的笔调做底色,烘托出了一百多年前犹太人的困苦生活。全书充满了令人心酸的幽默,却又写出了动荡生活中,人们互助互爱、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我也没有想过,这本《莫吐儿传奇》已经出版了十个版本。不同的出版社,不停出版这样一部作品,证明这部作品广受小读者们的喜爱和追捧。对此,我也感到特别欣慰。”作为首次将《莫吐儿传奇》翻译成中文的人,他也见证了“莫吐儿热”成为中国翻译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手机里输入‘莫吐儿’三个字,不仅有文字版本,还有各种漫画,看来这是越来越热了。”
姚以恩是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上海翻译家协会首任秘书长,长期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从事教学工作。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他应邀翻译了犹太作家肖洛姆·阿莱汉姆的小说《莫吐儿》,从此在中国掀起了一股“莫吐儿热”,很多小读者都喜欢上了书中那个可爱的小男孩,也在“含着笑的心酸”中,学会了如何乐观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研究肖洛姆60多年
肖洛姆逝世百年出新作
这次回到家乡,姚以恩还带来了一本新作,那就是由中西书局出版的《肖洛姆·阿莱汉姆在中国》。这部作品对于姚以恩来说,同样非常重要,记录了姚以恩和肖洛姆·阿莱汉姆之间,长达60多年的情缘。
姚以恩一直致力于肖洛姆·阿莱汉姆作品的翻译、生平资料的收集和研究,以文会友,广交海内外朋友。特别是从2009年之后,姚以恩在上海市文史研究所的帮助和支持下,应乌克兰、波兰、加拿大、美国等地的邀约,以八旬高龄,两次到肖洛姆·阿莱汉姆的出生地以及逝世地,开展有关肖洛姆·阿莱汉姆的学术交流。在他的促成下,上海和南京都建成了肖洛姆·阿莱汉姆研究中心,由他担任主任一职。
去年是肖洛姆·阿莱汉姆逝世100周年。在姚以恩的呼吁下,上海等地也举办了各项纪念肖洛姆·阿莱汉姆的纪念活动,这本《肖洛姆·阿莱汉姆在中国》也顺势出版。这本图文并茂的作品,收录了姚以恩珍藏的很多图片,充分体现了他对肖洛姆·阿莱汉姆的由衷热爱,也反映了他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翻译界的著名吃货
最喜欢吃螃蟹红烧肉
“我现在身体有些小病,但脑子还是很清楚,过去的事情,记得非常清楚。”姚以恩笑道,前不久,他还得了坐骨囊肿,医生又不让开刀,只能保守治疗,出门在外,随身都要带着一个软垫子。
姚以恩说,在“文革”期间,看不到其他书,只有一本《赤脚医生手册》,自己翻得烂透,有些小毛小病,能够自己对症下药。再加上这些年,也结交了一些医生朋友,听听他们的指导,也会有所帮助。
在翻译界,姚以恩还是一位著名的“吃货”,他从小养成的生活习惯,就是以荤为主,从不吃绿叶菜。“我特别喜欢吃螃蟹,每年螃蟹上市的季节里,我都会吃十次,每隔十天吃一次,一次可以吃四只。”也有医生朋友叮嘱他,毕竟岁数大了,肠胃功能不如以往,饮食还是清淡点好。“我从来不听他们的,我就是喜欢吃红烧肉,不喜欢吃蔬菜。”
回到打铜巷3号老宅
寻找当年被抓的幸存者
每次回到扬州,都能看到故乡的很多变化。“上次回来,也是四五年前的事情了,扬州发生了太大的变化了,我现在住在市中心,感觉和记忆里的影像还能重叠,往外面走一走,那可真不认识路喽。”姚以恩笑道。
这次回扬探亲,由儿子陪同;他特地带着儿子,到自己的出生地打铜巷3号去看了看。这条不长的巷子,由于巷内多制作铜质器具而得此名。与巷子里其他明清时代建筑不同,姚家的宅院是半中半西式风格。最盛的时候,里面有一百多间屋子,居住着这个姚姓家族所有的成员。1928年,姚以恩出生在这里,他是这个家族第四代的长房长孙。1937年日本人侵占了扬州城,姚家的府邸被日本人占用,成为令人闻之色变的特务机关。
“当时被抓进去的,大多是抗日的爱国人士,在里面没少遭罪。我还记得,日本人养了一匹马,马死了以后,就葬在庭院里的花坛里。”姚以恩说,这次回来,就想找一找,还有没有当初被抓起去,后来又被放出来的幸存者?或者有他们的后人,能够讲一讲当年的故事,这也是很有历史意义的事情。如果您有相关线索,可以拨打热线96496,或者18952781879提供线索。
记者 王鑫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