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3月30日讯 “本科生在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发表论文,好厉害!”在扬州大学化工学院,大三学生张俭成了不少学生眼中的“学霸”。作为本科生,他在两年不到的时间内,连续在SCI一区发表论文1篇、二区发表论文两篇,其中一篇论文影响因子(期刊的影响因子,指的是该刊前二年发表的文献在当前年的平均被引用次数)高达7.76。这是什么概念呢?该学院团委老师介绍,现在博士毕业论文要求是一篇影响因子达到3.0以上,累积影响因子7.0就可以博士毕业。
本科生SCI上发表3篇论文
扬大化工学院团委老师谢亚京告诉记者,像张俭这样的本科生两年期间有3篇论文在SCI发表,在大学并不多见。
对于老师的夸赞,张俭却谦虚地表示,只是比较幸运。“大二开学时,听说学院庞欢教授带领的‘纳米电化学’团队招收本科生,正好我一直对化学实验比较感兴趣,就报了名,经过层层考核后,顺利进入团队。”张俭介绍,由于实验室里大部分都是研究生,跟师兄师姐相比,初入实验室的他,什么都不懂。“虽然有些心理落差,但却激励着我更加努力,不断跟师兄师姐交流,一些不懂的问题就直接问老师。”
张俭说,本科阶段进入实验室操作,是个特别正确的决定。“进入实验室,接触与科研相关知识,不仅开阔了视野,更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是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写了6个月,修改了两个月
“那篇第一作者的论文,我写了6个月,之后修改了两个月。一篇稿子需要反复审核和修改,这是学术性的东西,不能马虎。”从下载文献至发表出来,经历了大半年的时间,而张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看不懂英文文献。
“纯英文文献中含有大量英文化学专业性术语,有的就算是看懂了字面上的意思,却无法理解它的真正化学内涵。”张俭说,刚开始真是一筹莫展,只好一个一个查生词。“但指导老师庞老师总叫我们不要怕,师姐说她也是这么过来的。”科研之路没有捷径,解决问题往往需要查阅大量文献,张俭对查阅过的文献都用记号笔做不同标记,每天坚持看3篇,200多篇文献不知不觉就读完了。“我们的书上密密麻麻的,那可不是笔记,是单词的翻译。”
在做实验方面,张俭坦言并不擅长,实验原理不清晰和操作基础薄弱导致他一个实验往往要花很长时间,甚至失败还要重新来过。“处理繁琐的数据也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因为我还是本科生,专业课程比较多,如何兼顾在课堂与在实验室的时间,常常让我头疼。”张俭说,大二到大三的这一段时间,他每天都会提前安排好时间,“刚开始感觉很忙碌,后来就习惯了,毕竟是兴之所至,乐此不疲。”
学霸秘诀:专心、独立思考
记者了解到,除了在SCI上发表多篇论文,张俭还有多项荣誉,参与研究的“多孔纳米结构的氧化铜电极材料”学术专利已被受理,获得校级挑战杯优秀奖,并连续两届获国家励志奖学金。他还担任副班长职务,学习成绩名列班级前五,是真正的学霸。
“学习上,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方法,只是做到了专心和加强自控这两点。无论是学习还是做实验,我都一心一意,绝不分神。”无论外界环境多嘈杂,张俭始终专注自己的事情。“我记得有一次,夜里11点多,我从宿舍跑到实验室,只为看一个操作实验的反应。”他说,对于大学生来说,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很重要,同时一定要坚持。“刚开始很多事你可能觉得不可能,但只要全身心投入,就没有那么难,再说不努力怎会知道自己有多优秀呢?”他认为只做个“学霸”还不够,还要拥有独立的思维方式,从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
通讯员 王自遥 记者 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