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客走下飞机。
护航机场运行。
国际航线开通,来扬的境外游客多了。
中国江苏网3月28日讯 2016年3月,扬州泰州机场正式更名为扬州泰州国际机场,当年旅客吞吐量突破百万人次
3月26日,全国民航进入2017夏秋航季,记者在扬州泰州国际机场新航班表上看到,境内外航线达到24条,新增至兰州、洛阳等地的航线,国际航班调整为普吉、大阪、曼谷三条航线。
新航季、新目标。去年,扬州泰州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过百万人次,其中国际航线旅客吞吐量过二十万人次,累计起飞国际航班超千架次……一个个扎实的数据告诉我们,从扬州泰州国际机场开通国际航班以来,扬州已经搭乘“国际号”越飞越高。
更远
飞航累计通达38个国内外城市
机场地面服务部部长王园已经在机场工作多年,他见证了扬州泰州国际机场从“冷清”到如今的“热闹”,从几条航线到累计通达38个国内外城市的全部过程。
“航线不断开通成了决定因素。”王园介绍,扬州泰州机场通航初期,先后开通了扬州至北京、成都、深圳、广州、西安等航线,但是航班密度不够紧凑。五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省委、省政府和扬州、泰州两市的合力推动下,扬州泰州机场累计开通了飞往深圳、广州、成都、昆明、海口、天津、哈尔滨、西安、沈阳、贵阳、三亚等地的20多条国内航线,在2014年更是加密扬州至北京航线,实现了“朝至夕回”。
这还远远不够,要想让扬州飞得更远,国际航线必不可少。2015年9月24日,扬州泰州机场首架飞往国外的飞机——扬州至韩国首尔航线的首班机正式起飞,拉开了扬州通达世界的序幕。
在之后一年半时间里,扬州泰州机场先后开通了至曼谷、普吉、大阪、茨城以及香港、台湾等10条国际(地区)航线。在今年3月底执行的2017年夏秋航季中,固定开通普吉、曼谷、大阪三个城市的航线。
更快
五年挂牌“国际”、跻身“百万级”
从2010年3月18日,扬州泰州机场正式奠基,到2015年1月国务院批复开放一类口岸,再到如今挂牌“国际”,年旅客吞吐量过百万,扬州泰州机场创造了全国机场发展史的“扬州速度”。
2012年5月8日扬州泰州机场正式通航。2013年12月,国口办将扬州泰州机场增补进国家“十二五”口岸发展规划。2014年2月,国口办在征得国家相关部委同意后,将扬州泰州机场列入2014年度开放计划。在2015年1月国务院正式下发《关于同意扬州泰州机场航空一类口岸开放的批复》(国函【2015】1号),同年6月25日扬州泰州机场顺利通过了口岸对外开放国家级验收。同年9月,首架国际航班飞机从扬州泰州机场飞向蓝天。
2016年3月,经中国民航总局批复,扬州泰州机场正式更名为扬州泰州国际机场;当年9月9日,扬州泰州国际机场迎来了当年的第1000001名旅客,标志着扬州泰州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一百万人次,也标志着扬州泰州国际机场正式跻身于全国“百万级”中型机场行列。
“我们用五年时间,实现了其他机场需要十年才能达到的发展成就。”机场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东升介绍,旅客吞吐量从开航之年的24.7万人次,迅速增长到2016年的143.7万人次,跻身全国214个运输机场前60位,其中国际地区旅客吞吐量20.7万人次,在全省9座机场中位列第3位。
更高
国际航线打造扬州发展新平台
国际航线的开通为扬州带来更多的物流、客流、资金流、人才流,打造更高的平台整合世界资源,以怀抱世界的气概,全面提速、加快推进经济国际化和城市国际化进程。
看旅游发展,机场通航尤其是国际航线开通以来,不仅拉动市民对外旅游的兴趣,也为扬州带来更多的游客,促进扬州加快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融都市、文化、生态旅游及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国际旅游目的地。数据显示,2016年我市接待旅客5627.88万人次,同比增长11.83%,其中,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5.86万人次,同比上升14.3%。经测算,我市旅游外汇收入6280万美元,同比增长12.4%。
看对外开放,有了国际航线,扬州不仅跨过长江,融入长三角,更挤进全球化的经济“大盘”之内,拥有争夺资源配置的“通行证”。在机场通航的2012年,市政府提出“530”计划(5年内新招引世界500强及跨国公司30家的目标)。2016年,市委、市政府启动新一轮“530”计划。截至2017年2月,全市共引进德国大陆集团、法国苏伊士集团、日本旭硝子、美国李尔公司等世界500强及跨国公司项目39个。其中,世界500强23个、跨国公司16个;制造业世界500强项目15个。
看商贸物流,过去几年,我市建成5个物流枢纽、8个物流中心、15个农村物流基地、80个物流配载点,培育5A级物流企业1家、4A级物流企业4家,实现A级物流企业零的突破,三级物流体系初步形成。去年4月,江都商贸物流园丰树(扬州)国际物流园项目举行签约仪式。该项目由世界500强企业新加坡淡马锡丰树集团投资建设,将对江都区整合“公铁水空”物流资源,打造业内知名物流联运中心,加快区域经济“转方式、调结构、快转型”起到极大的助推作用。 本报记者 露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