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2014年12月4日版面截图
中国江苏网3月21日讯 本报曾于2014年12月报道了江苏省红楼梦学会会员陆守超,根据卫星地图结合史料记载,发现疑似古扬子县城的东城河和南城河遗存,随后实地考察古扬子县范围时,初步推断古扬子县城范围,同时还有“新发现”,例如,在扬子县城的东北角发现都天庙遗址,都天庙遗址的东南方向很可能是白沙翠竹江村园。
昨天,陆守超告诉记者,北京农学院博士王建文一行四人携带《江苏省仪征市清代园林白沙翠竹江村位置及余氏主人的研究》成果,到仪征十二圩办事处和东升村村委会,与仪征相关专家学者探讨了白沙翠竹江村及十二圩地域文化旅游开发事宜。仪征十二圩相关人士透露,今年年底将复原“寸草亭”,同时邀请画家用画笔再现白沙翠竹江村其他景点,助推当地文化旅游的发展。
专家考证白沙翠竹江村位置
仪征享有“风物淮南第一州”之美誉,曾是中国著名的粮食漕运大港、食盐中转枢纽。水运的兴旺、商贸的发达,带来了风物的集聚、文化的交汇,为仪征留下了丰厚的遗存,古迹星罗棋布。
“熟悉仪征历史、文化和园林的人,都知道仪征有过一个很大很有名的园林——白沙翠竹江村园。”陆守超说,“因为天灾人祸,仪征历史上很多名园都已经消失,白沙翠竹江村园也不例外。”
陆守超介绍,这处园林由来已久,先是三原员氏的别业,后为汪氏之东庄,到康熙中叶始为郑氏所有,经过郑肇新的经营,才成为以十三景著称的郑氏别业。洪嘉植在康熙二十八、九年之间在这里读书时,园中两景,一楼一堂,由他命名。此时,园子似乎还在兴建中。五年后,当石涛偕友来游时,十三景已经具备,郑肇新已是主人了。石涛为他作画题诗,记下二人的友谊,也使白沙翠竹江村得以传名于后世。根据道光《重修仪征县志》卷六《名迹志》记载,在白沙翠竹江村园条目后有“道光三年后频遭水患,今废”,可知此园惜始废于道光年间,并尽毁于清中叶后的咸丰年间战火。
陆守超告诉记者,前两天,北京农学院博士王建文一行四人携带《江苏省仪征市清代园林白沙翠竹江村位置及余氏主人的研究》成果,到仪征十二圩办事处和东升村村委会,与仪征相关专家学者探讨了白沙翠竹江村园及十二圩地域文化旅游开发事宜。
谈及白沙翠竹江村的历史渊源,王建文认为,白沙翠竹江村是清代仪征县一座著名的园林,它位于长江北岸,景色优美,景点众多。很多著名人物,例如石涛、曹寅、吴敬梓等都曾经到这里游览,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作。但是清代后期,这座园林已经毁坏。当地政府一直希望能够恢复这座园林。由于在古代文献中这座园林的位置信息、园主信息十分简略,同时缺少遗存下来的实物证据,所以长期以来人们不能确定它的位置。仪征文物部门表示,此地并没有考古发掘过,所以,一直没有考古资料佐证白沙翠竹江村的准确位置。
最近几年,王建文一行特意寻访了白沙翠竹江村,并查阅了相关史料,通过文献分析并结合实地调查,他们基本确定了白沙翠竹江村的位置是在东升村花园组,历史上几经易主,前后共历七个园主,其中清代乾隆末年的主人余熙就是余礼耕,虽是一介布衣,但是很有钱,所以有财力精心打造园林。
年底复原著名景点“寸草亭”
王建文认为,白沙翠竹江村甚至在中国园林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建议当地利用好这一文化资源,因地制宜打造旅游文化景点。
仪征十二圩老物件征集办公室副主任金小平告诉记者,东升村村委会门口就是当年白沙翠竹江村所在地。“我们查阅了相关史料发现,白沙翠竹江村最早是13个景点,后来的园主对其扩建后,共有约20个景点,历史上有几十人为白沙翠竹江村创作过上百首诗作,这可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我们正在积极做相关保护开发规划,邀请专家学者一同调研,完善规划方案”。
“目前我们只在这里看见过建筑石料残件、砖瓦等,根据上面的内容推测,可能与白沙翠竹江村十三景点有关,因此,我们计划以点带面,向人们展示白沙翠竹江村的昔日风貌。”金小平举例说,白沙翠竹江村当年的景点有:见山楼、香叶草堂、因是庵、千尺桃花谭、溉岩、乳桐岭、东溪白云亭、耕烟阁、芙蓉沜、渡鹤桥、听雨山房、华黍斋、冬釭书屋、梅花处士庐、雪窟、小山秋、箖箊迳……
“寸草亭”是很多人在诗文中提到的白沙翠竹江村中的景点之一,金小平说,他们邀请了专业设计人员,根据诗文中提到的“寸草亭”的模样和环境,先行复原这一景点,有水榭、亭阁等,力争年底完工。最近,他们征集了专家学者的建议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并请画家用画笔再现白沙翠竹江村其他景点,以展板的形式,展示在回廊的位置,结合该地域其他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打造特色人文景观,助推当地文化旅游的发展。
记者 陶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