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亦姝
比赛激烈
饱读诗书
康震
蒙曼
主持人董卿
中国江苏网2月8日讯 新春伊始,《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以一脉清流般的文化气韵引发关注。第二季共10期节目,每期90分钟,从1月29日开始,到2月7日期间,连续在央视综合频道晚8点播出。中国文化中最美的一部分诗词,令无数向往美好的心灵相聚在一起。这档节目,也被网友们大呼“三观正”。昨晚,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最后一期,身高1.8米、在复旦附中读高一的16岁女孩武亦姝凭借不俗的实力,一路过关斩将成为总冠军。她个头高,颜值高,才情高,想必这样的“三高女”,一定也是圈粉无数。而作为诗词之城的扬州,也有众多元素,闪耀在节目之中。
圆满落幕
16岁女孩过关斩将
武亦姝成为总冠军
昨晚,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经过“个人追逐赛”和“擂主争霸赛”的比拼,上海复旦附中的16岁高中女生武亦姝,与守擂者彭敏在对决时,率先拿到5分,成为总冠军。
长发披垂,柳眉凤目,身材颀长,将一身汉服穿得飘逸出挑,诗词储备丰富,写得一手好字,这位16岁少女的从容淡定,加上上海高中名校的就读背景,堪称“颜值与才华齐飞”。
武亦姝夺冠,其实并不意外。2月1日,在个人追逐战中,她答对9道题,战胜百人团中的308人次,成为《中国诗词大会2》播出以来这个环节的最高分获得者。后来又凭借强劲实力和淡定心态,强势攻擂北大女博士陈更,成功成为擂主。有人说,在这个只有16岁的小女孩身上,满足了大家“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一票观众被她的才情折服,纷纷成为她的粉丝。
在2月1日的比赛中,武亦姝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的地方,应该是“飞花令”环节。当时,武亦姝与对手围绕“月”字吟诗,她说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之后,被提醒这句诗重复了。飞花令有时间限制,非常考验参与者的诗词积累和心态,上一场选手王婷婷落败,就是因为被提醒重复之后,脑袋瞬间空白。同样的情况出现,没想到武亦姝不仅没慌,还迅速地微笑着接了一句新的,反应之迅速、心理之稳定,瞬间圈粉,连评委老师也惊喜不已。
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评价:“诗歌的真善美是渗透到她心里去的。武亦姝的谦逊不是装出来的,而是有诗意在她心中,她站在那里气定神闲的样子,诗意就出来了,这就是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紧张刺激
决赛战况环环紧扣
种子选手遗憾惜败
在昨晚的最后一场比赛中,可以说是环环紧扣,紧张刺激。当张淼淼、武亦姝、李宜幸、陈更四位“娘子军”组成的攻擂阵容出现时,主持人董卿感叹道:“自古巾帼半边天”。从接下来的赛况不难发现,四位选手的表现的确不俗。
首先登场的是张淼淼,尽管是率先登场,但她的表现很稳定,抽到的是第4组题目,刚开始表现得都非常顺利,但是当主持人问“年年战骨埋荒外 空见蒲桃入汉家”中和葡萄一起带回来的“舶来品”还有什么时?选项有“A玉米 B辣椒 C苜蓿”,张淼淼的选项是辣椒,但是正确答案是苜蓿,最后只拿到216分。
接着出场的就是武亦姝,她抽到的是第3组题目,这组题目相比前一组题目难度系数更高一些,但是武亦姝回答得都非常稳健,9道题目全部答对,并拿到317分的高分。
3号选手是来自新加坡的李宜幸,由于对诗词的掌握和理解不够全面,在最后一场的比赛中,她没有走得很远。在做第三道题目“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时,她错误把“剪烛”理解为是把烛火调暗一点,遗憾退场。
最后一位选手是北大理工博士陈更,这位三期擂主,并成功成为最后一期攻擂主的头号“种子”选手,一度被观众和评委认为是夺冠热门。不过,在回答问题“‘飞上枝头变凤凰’这首诗形容的是谁?”时,陈更的选择是苏小小,而正确答案是陈圆圆,爆冷出局。
就这样,凭着317分的高分,武亦姝最终站上“擂主争霸赛”的舞台,与彭敏角逐最后的冠军。最终,武亦姝率先拿到5分,成为总冠军。
看点提升
新的赛季多处升级
“飞花令”扣人心弦
诗词,是传承古今的歌唱,是感动天地的情怀。一百余位诗词达人会聚北京,在十场比赛中并肩作战,绽放风华。《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
相较于去年,第二季节目进行了多处升级。本季100多位选手来自全国各地,上至七旬老人,下至几岁儿童,既有大学教师,也有普通农民,还有在中国学习工作的外国留学生。诗词内容也进一步拓展,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怀,时间跨度达数千年,涵盖中国文学史。
本季增设 “飞花令”环节,非常有看点。借鉴古人的诗词之趣,每场比赛增设一个关键字,如“花”、“春”、“月”、“风”等,由场上选手得分最高者和百人团答题第一名,轮流背诵含有关键字的诗句,获胜者直战擂主。比如一个“春”字,一个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一个说“忆昔娇小姿,春心亦自持”……如此一来一往,常常20多个回合,给观众带来浓浓的诗趣。
扬州元素
嘉宾解读妙语连珠
扬州名人多次提及
《中国诗词大会》好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精心设计的嘉宾解读环节,让“冷”知识在“热”背景中复活。
节目邀请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等观众喜爱的文化专家担任嘉宾,或巧妙地把每道题目引申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或深刻解读诗人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生动再现诗词背后的故事,引导观众真正感悟到中华诗词的美好精髓。
记者注意到,在多期的节目中有数位扬州古代名人被提及。比如说在第一场节目中有道“识别诗句题”中提到“咬定青山不放松”,这句诗就是出自“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写的《竹石》。嘉宾蒙曼说,郑板桥是清代文人画的代表,郑板桥这个文人很不一样,他说他一辈子就画这三样东西,第一个是兰,兰是四季不谢;第二个是竹,竹是百节长青;第三样是石,石是万古不败。最后郑板桥还说,他是一个“千秋不变之人”,这一个“千秋不变之人”,喜欢这样的兰、竹、石,这首诗的本身也是在讲这样的精神。康震接着说,这就是“三观”啊。
在第八场中,唐代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中写道“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嘉宾郦波说,其实《红楼梦》里头就写的是“留得残荷听雨声。”宝玉要把残荷给拔掉,然后林黛玉说我最不喜李义山(商隐)的诗,但唯独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是最美的。
说起林黛玉这位扬州姑娘,郦波打开了话匣子,他接着说,黛玉的情感是很清晰的,所以她不喜欢相对比较晦涩的李义山的诗。“林黛玉其实和我们想象中柔软的女子不一样,她很大气的。因为她的家境非常好,父亲曾是当时的两淮盐运使,父亲去世后留下的家产都给了林黛玉。而这些财产,只有林黛玉成为贾府媳妇,才能归贾府所有。所以林黛玉在贾家的地位其实是非常高的,再加上她的性格,也是毫不遮掩的,直截了当。”郦波的新颖解读让我们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扬州姑娘。
底蕴深厚
扬州诗词和作者影响大
“扬州元素”反复入题
扬州是一座拥有2500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有着十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诗词文化更是璀璨夺目,孕育出的诗人也是非常多。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中,出现的和扬州有关的诗词或者诗词作者不胜枚举,在第二季中也出现了不少,其中不少诗词和作者在两季中都有出现。
比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就是出自高邮秦观的《鹊桥仙》。秦观,早年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淮海居士,江苏省高邮市人。他少时聪颖,博览群书,抱负远大。秦观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而他这首名句,在两季节目中,都有提及。
在第三期的“飞花令”中,两位选手需要轮流说出带有“春”字的诗词,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名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就被选手提及。
张若虚,扬州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可惜张若虚生平事迹史料记载极少,其诗作仅存两首于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春江花月夜》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归之苦。
此外,在最后一场比赛中,考题中出现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乍一看似乎跟扬州没什么关系,但这首诗全名叫《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也就是说,唐代诗人刘禹锡是在扬州写的这首诗。
这首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罢官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也写诗作答。全诗感情真挚,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记者 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