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千师进万家,邗江访出215名贫困学生
当网络和电话成为家校沟通主渠道,家访是否还有必要?
2017-01-25 09:56: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讯(通讯员 王久平 记者 孙庆 董晨 鹿琳 李源) 从去年教师节到今年春节前,扬州邗江区,一场“千名老师访万家”的活动一石激起千层浪,习惯于用电话和网络与老师交流的70尾、80后家长们,重拾起他们儿时的记忆,只是此刻,他们角色转化为父母接待着一组组来到家中的老师,共同为子女把脉。而围绕着这样一次大规模的面对面家访,又有许多问题被提起:会不会造成另一种意义上的“形式主义”?又是否缓解当前教育生态,家长和学校之间因误解产生的种种问题?带着这些疑问,记者一行昨日来到邗江,实地探访“家访”背后的新闻。

  杜成智是扬州维扬中学的校长,刚刚结束的“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中,学校203名老师利用周末和日常课余时间对大部分孩子的家庭进行了家访。“我们学校是寄宿制,不少孩子的家长都不在本地,对于这些家庭,我们也设计了家访表格,进行菜单式互动”

  杜成智告诉记者,现在学校老师主力都是70末,80初的一批,并没有家访的习惯,家访到底有什么用?这也是许多老师接到任务时心里的嘀咕,毕竟现在通讯手段已经很发达,电话,QQ,微信都可以和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还需要花费额外精力,来到孩子的家庭里,面对面交流吗?

  可脚步一旦迈了出去,许多电话里,网络上感受不到的问题震撼了许多老师的内心:原来有的孩子家庭条件是那么差;原来这个孩子是单亲家庭;原来孩子的父亲已经卧床多年……一条条情况摸了上来,一个个孩子在老师心中的样子也越来越清晰,生动起来。

  卞玲玲是维扬中学的一位班主任,她的家访日记中写道:一个周末的早晨,我敲开了祝妍的家门。家里布置极简,只能称得上能够生活,迎接我的是她的妈妈、奶奶,还有上小学的弟弟。去了几处,唯独在祝妍家,是她主动我给倒了热茶。三五句交流之后,我习惯地问及他的父亲,从母亲躲闪低垂的眼神里,我感觉自己问得不妥,孩子的妈妈还是回答了我的问话,父亲几年做生意失败,亏欠几百万,夫妻两个也离婚了,两个孩子不肯分开,都和爷爷奶奶生活。

  卞玲玲告诉记者,还有和祝妍一样生活在破碎家庭的施俊宇,还有父母常年在外,家里连主屋都全部出租的胡诗轩,还有那个从小被父母娇惯,不会学习,提到吃喝就会傻笑的罗建杨……他们有过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而比起那些家庭和睦,父母知书达理的孩子,他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却有些残酷。

  在兰苑小区陆汉涛同学家里,美琪学校历史老师邵国开找了半天没找到书桌在哪里。没办法,陆汉涛的父亲前两年打工摔成了植物人,母亲只能在家和婆婆一起守着。陆汉涛低声告诉记者,“没固定地方写作业,饭桌、沙发上,都行。”看着满墙的奖状,邵老师感到很庆幸,还好我们开学家访就发现了这个情况,不然这么好的苗子,就耽误了。从那之后,邵老师和小陆结成帮扶对子,对他的学习生活,给予全方位的帮助。   

  邗江区教育局局长何云峰对于家访有着自己的看法,“对不少年轻教师而言,家访是一次从震动到感动再到行动的过程,这次全区3300多名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先后走进辖区35000多户中小学生和在园幼儿家庭,我们最大的收获除了心与心的交流,还有215名困难学生和144个问题孩子,如果不是面对面,哪能把这些有温度的数字找到,目前我们已经为这些孩子建立档案,每个人都制定了个性方案,建立了长效帮扶机制。通过走进家庭,老师也走进了孩子的心。”

  对美琪学校一年级学生刘佳怡的奶奶来说,老师的上门让她有些“又惊又喜”。媳妇病逝、儿子外出打工,一老一小、略显吃紧的家庭环境,让她有些“不好意思”。喜的是,自己年纪大了,不会用手机,平时学校发什么通知,自己也搞不清。这回老师到家里来了,可以好好问问了。

  实事求是地说,也有一些家长不理解家访。有的老师就告诉记者,他们在家访中就遇到了老师在门口等,家长说“还有两圈,马上打完就来的情况。”这时候,老师也会感到心寒。但越是这种情况,越是这样的家庭,越需要老师走进去,“哪怕能往前走一小步,对孩子来说,也是成长的一大步。”

  “家访就像家校之间的彩虹桥,把孩子各个方面的色彩都展现出来。其实在年龄稍大一些人的记忆中,谁没有几个当年老师上门家访的片段,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面对面的家访确实能让我们的教育提升温度。”何云峰介绍,有老师和我讲,家访的时候,许多孩子都特别健谈,甚至愿意主动分享一些小秘密,这些都是面对面后心灵安全感的体现。如果交流的好,有些孩子第二天上课眼睛都会变亮。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