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1954年7月,江苏省第一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在南京召开,江苏省总工会的前身——江苏省工会联合会正式成立。70年来,江苏工会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共进,与职工心连心,谱写了拼搏奉献的篇章,唱响了团结奋进的赞歌。
为探寻江苏工会70年砥砺前行的发展足迹,江苏省总工会联合新江苏、中国江苏网、“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推出系列策划,聚焦7位来自不同类型的企业及不同年龄层次的工会工作者,以他们的经历讲述伴随工会发展中的企业和个人成长足迹。本期聚焦:大峘集团工会主席曾巍。
“小山与大山相并时,小山高于大山,称其为峘。”坐落于南京江宁区的大峘集团成立于1978年,是一家致力于冶金装备的工程技术公司。伴随近五十年的发展时光,集团从先前的央企,变为如今的股份制企业,完成了凤凰涅磐的华丽转身。
“规模无法企及大型企业,但在管理和产品技术方面都超过其他企业,是我们大峘努力的方向。”从大学毕业分配到公司,先后担任过党政两办主任、纪委书记,现为集团工会主席的曾巍,见证了企业在各发展时期的变化。“如今的工会,早已不是简单的发福利、做培训、搞竞赛,要面对员工多元化需求,把‘亲情’‘血缘’作为重要元素,为职工和公司发展赋能。”担任工会主席已8年的曾巍,通过企业“家”文化内涵的培育,让每位“成员”感受到与企业的“价值共振”,达成双向奔赴。
退休退股、师徒结对、工资协商
“一家人”众志成城 心向一隅
工会工作一边连接企业,一边联系职工。作为江苏省首批产改试点单位,曾巍深知,做好产改工作,让职工和企业双赢,才是改革的核心目标。
2016年,《股东退休退股,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出台。作为兼任董事会秘书的曾巍参与了“意见”的起草和制定。“股东退休了,怎么办”、“如何让新政助力企业可持续发展”……2014年开始,曾巍带领工会团队配合行政领导共同谋划,历经无数次调查研究,终于在三年后正式实施全员持股,退休退股。
二次股改以“全员持股、退休退股、原值退出、溢价留企”原则推进,首先满足连续在岗满五年的未持股员工受让公司股权的愿望。该股改新模式的推出,为大峘实现“一家人”共建共享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已有超70%的员工成为公司股东。
“感谢师傅夏老师,给刚入职的我描绘了不同于学校的新世界,将我不曾学习到的为人处事原则,以及职业担当的感悟,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当年刚入职的新员工侯柯羽,成为师徒结对项目的一员。这项从2020年推出的政策,已让不少年轻人从当初迈出校门的学生变为行家里手。每批新员工报到时,集团会根据其情况及岗位为其“匹配”师傅,制定培养计划。通过三年师带徒,徒弟快速上手,师傅既有助手又能拿补贴,公司提速人才成长,创造更高效益,实现一举多赢。
员工想加薪,自己说了算!这个想法,在大峘也已“成为现实”。“去年5月,集团与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第二次签订‘能级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多劳多得、能劳多得、技高多得。”曾巍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开展“能级工资”集体协商后,技能工资和补贴占工资总额42%,职工工资平均增幅26%,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增幅能达28%。
“去年拿到一级注册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后,公司奖励5000元,每个月还给我增发执业补贴。”作为改革的直接受益者,工程审计部工程师吴敏给记者打了个直白的比喻:就像游戏关卡,过关就升级,多过关就能多拿钱。
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让职工更有获得感,也让企业发展“更上层楼”。据悉,大峘在去年完成销售收入11亿元的基础上,今年继续逆势上扬,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历史最好水平。
职工带薪“充电”,学费企业“买单”
“一家人”倾心护航 育梦成长
个人得到发展,家庭方能进步。大峘在职工个体培养上不断加大投入,满足员工继续学习、自我提升的愿望。
集团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与东北大学、江苏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等高校合作,以“进校不离岗”模式培养工程硕士、博士,举办机电工程、冶金工程和自动化专业的工程硕士班,员工毕业后公司报销一半学费,并提高相应的学历补贴。
新能源工程部部长张震来到大峘已有15年,对“家人”的感情格外深。“大峘人工作时快乐,生活中幸福。”张震坦言,2009年刚来公司时自己还是位普通技术人员,做过市场营销,也从事过工业窑炉项目。享受了公司“政策红利”,通过学历提升计划,如今已成长为公司中坚力量。“瞄准新能源领域,大峘抽调各部精兵强将组建新部门,大家能快速上手更得益于公司长期提供的技术引领与赋能计划,助力员工加快转型。”在张震看来,正因为“家文化”凝聚的战斗力,公司方有源源不断的发展潜能。
“感谢创新工作室,为我提供技术创新大舞台。”工程师吴祥郡告诉记者,自己负责的世界最大900吨/日石灰双膛窑项目成功投产,就是对集团创新赋能的最好诠释。项目建设初期,工作室小伙伴完善创新,项目建设期齐心奋斗实现落地,最终建成并投产世界首座最大产能石灰双膛窑。
“坚持活到老学到老,保持对社会、职场的敏锐触角,有助于员工的长久发展。只要大家不停止进步,我们就不放弃赋能。”作为职工娘家人,曾巍表示,调整对员工再学习的方式,以更走心的安排提高团队战斗力,才能让企业在竞争中突出重围。
“小事”做好,就是优势
“一家人”自然温馨 其乐融融
在大峘集团,有两个“年”文化:每年十月的集体婚礼、集团领导的春节拜年。
成家,是集团家文化的延续升华,集体婚礼,则是家文化的呈现载体。从严肃简洁的西式婚礼,到古朴典雅的汉式婚礼,再到“高大上”的海陆空婚礼……婚礼形式在变,不变的是团队连续十九届的精心准备,是精益求精的工作安排,是对家人开启人生新征程的最好祝福。
王岗研究生毕业来到公司已三年多。谈起和大峘的缘分,他自嘲了六个字:老天爱笨小孩。王岗来自安徽一个普通家庭,毕业后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大峘的招聘。进入集团后,受益于师徒结对、车补房补,还有十月份即将参加的集体婚礼,王岗可以说享受到了公司的所有红利。
入职一年多后,“新人”王岗直接深入现场,从画图纸到监督指挥,这位自嘲“笨小孩”的帅小伙,也用自己的努力为“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培养员工成长的小家,大峘“家长们”也没忘记。领导春节拜年,就成了企业“保留节目”:正月初一到南京员工家拜年,初三至初五赴外地员工家拜年。每次拜年既看望了职工父母,又是一次收获感动的旅行,拉近了领导与职工间的距离。这个坚持了14年的“家访”,深受员工和亲属好评。
家人事,无小事。酷暑为一线职工送清凉、定期组织体检并购买补充医疗保险、四季提供统一服装、民俗节日组织单身员工聚餐……对曾巍来说,坚持将这些“小事”做好,就成为企业发展的优势、创新突围的胜势,最终聚集为坚不可摧的核心竞争力。
“职工与企业,小家和大家,‘峘’环相扣,不可分割。”曾巍聊起脑海里的大峘印象。这不禁让人想起大峘的企业文化:“小山与大山相并时,小山高于大山,称其为峘。”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 郭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