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最可爱的人︱陈一平:炸不断的“电话线”
2023-11-27 17:31:00  
1
听新闻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时隔72年,当再次唱响战歌时,镇江丹阳市89岁的抗美援朝老兵陈一平依旧铿锵有力、眼神坚定,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和战友们一起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的场景。

200多名“曲阿娇子”奔赴抗美援朝战场

丹阳,古称“曲阿”。1951年春,丹阳县导墅、访仙、珥陵三个区的200多名热血青年,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毅然报名参军,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丹阳第一批参军的志愿兵。

时年17岁,来自导墅区的陈一平就是这批“曲阿娇子”中的一员。

“陈一平,1953、1954年在朝鲜荣立三等功各一次,四等功一次,团内通报表扬……”在陈一平的档案中,寥寥几行的资料,带过了他6年的抗美援朝岁月。

“1952年8月,我跟着大部队入朝,直到1958年9月最后一批撤离朝鲜,先后干过电话兵、连文书、团政治处图书管理员、作训股测绘员等多个兵种。”刚入朝时,陈一平所在的部队是志愿军69师205团通信连。在战场上,他多次冒着炮火接通被敌军炸断的电话线,身体也因此落下病根。

说起这些,陈一平轻描淡写,“那个年代,打仗最终还是靠人,靠人的那股精神,不怕牺牲、不怕苦难的精神。”

每一次接线,都冒着枪林弹雨前进

“进入朝鲜,炮火在头顶绵延不绝,楼房早已没了踪影,到处是战争的废墟,偶尔只见着少许的老人、儿童躲藏在炸弹炸出的弹坑中,我们就想着决不能让这种情景发生在祖国。”采访中陈一平回忆。

1953年元月,陈一平所在的205团通信连被派驻395.8高地,负责电话线维护工作。

1953年3月10日,天还没亮,敌军以十多架飞机和大口径火炮向395.8高地轮番轰炸。敌人炮火延伸后,以一个排的兵力向我方阵地进攻,志愿军战士们用机枪、步枪、冲锋枪一起开火,与敌军展开殊死搏斗。

战斗打响时,恰好步话机(无线电对讲机)送后方修理,部队联系就全靠电话。敌炮打得越凶,电话线断得就越多。

陈一平没有犹豫,从第一次断线冲向炮火中接线后,就没有再回到坑道内。连续不断的爆炸声震聋了陈一平的耳朵,他全然不顾,来回奔走,见断线就接,不知跑了多少路。“我们通信兵在战场上就是命脉线,这关系到军令怎么下达,仗怎么打。”陈一平坚定地说

这次战斗,从凌晨打到天黑,团里以伤亡14名同志的代价,取得了打垮敌人一个加强连的四次冲击,击毙、击伤敌人100多名,击毁敌人两辆坦克的战果。

“很多战友都被炸伤炸残,个个都是20多岁的年纪。有一位丹阳籍战友殷有荣,也是一名电话兵。战斗打响后,他自告奋勇冲到炮火中,帮我接线,但不幸的是,我亲眼目睹了殷有荣在接线过程中被弹片击中光荣牺牲。”陈一平哽咽地说道。

青山处处埋忠骨,抗美援朝英魂不朽

1953年停战后,陈一平继续随部队守卫在三八线上。得知在朝鲜桧仓郡的山沟入口处建有一座志愿军烈士陵园,陈一平利用工作之余前去瞻仰。

陵园面积不大,设施也很简陋。当陈一平来到入口处时,第一眼就看到正中一座较大的墓,墓碑上赫然写着“毛岸英同志之墓”!

毛岸英,那是毛主席的儿子啊!陈一平觉得非常愕然。“毛主席把自己的儿子送到朝鲜战场而且牺牲在异国他乡,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情怀!”陈一平怀着沉痛的心情默默地绕着陵园走了一圈,向毛岸英烈士之墓也向整个陵园深深地行了三鞠躬。

由于长期行走在朝鲜的山区,陈一平亲眼目睹了大量的、分散的志愿军烈士墓,他们永远长眠于朝鲜大地,既是我军全线反击、全线取胜的见证,也是中朝献血凝成的友谊的见证。这其中就有导墅、访仙、珥陵三个区200多名热血青年中的10多名丹阳籍战士,他们和千千万万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一样,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们,是曲阿娇子,也是新中国的娇子。

1958年9月,陈一平跟随部队回到了祖国,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工作。1963年转业后,回到丹阳导墅供销社工作,1994年退休。

如今,陈一平的儿女孝顺,子孙满堂,他经常跟子女们念叨当年战场上的故事,告诉他们要听党话、跟党走。他说:

“祖国现在强大了,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但革命传统需要传承,革命故事需要后人传颂,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希望年轻的一代能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记者孙秦旺

标签:
责编:孙秦旺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