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江苏物种日历·立冬︱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
2022-11-07 09:04: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咏廿四气诗·立冬十月节

唐·元稹

霜降向人寒,轻冰渌水漫。

蟾将纤影出,雁带几行残。

田种收藏了,衣裘制造看。

野鸡投水日,化蜃不将难。

立冬,二十四节气之十九,在每年公历的11月7日或8日交节。“冬者,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是冬天的开始,万物进入休养生息的状态,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人们也将秋收农作物收藏入库,为过冬做好准备。

以风鸣冬,冬渔之时

《诗经》云:“冬日烈烈,飘风发发。”立冬之时,寒风凛冽。韩愈曾写道:“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冷风吹跑了秋天残留的温度,吹响了凛冬将至的号角。古人常以感性的方式形容风,冬风也被称为“固风”。宋英杰在《二十四节气志》中解释:“冬季气温低,气压高,空气密度大,因此人们感觉‘冬气实’,感觉风更硬。”

立冬时,气温明显降低,气候学上将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至10℃以下作为冬季的开始。此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北方的小麦进入越冬阶段。江南地区在这时的物候上还是深秋,部分地区桃李等果木还会二度开花。明代谢肇淛《五杂俎·天部二》中记载:“十月有阳月之称,即天地之气四月多寒而十月多暖,有桃李生华者,俗谓之小阳春。”

立冬,秋收已到尾声,人们开始祈盼明年,不少农谚通过立冬这一天的天气来判断来年丰歉,如“立冬有雨地早封,明年一定好收成”“立冬不凉数九冷,数九不冷倒春寒”等。渔谚也有“三季靠一冬”之说,太湖鱼类经过春夏秋三季的繁殖生长,到了冬季正是肥美肉多。随着太湖流域西北风起,气温应风声而降,渔民们驾着六桅船扬帆捕鱼。

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

立冬,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水始冰、地始冻,前两候直观地表现了立冬前后天气的变化情况,气温降低,水面开始结冰,土地开始上冻。“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寒日模糊,阴风凛冽,一扫秋光无剩。”诗人在古诗中时常表达此时的寒冷与寂寥。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每到季节变化时,物种更替,在古人眼中这是一种浪漫的生命轮回。雉为野鸡,也指大型鸟类,蜃则指的是海边的蛤蜊。秋收冬藏,立冬之后,天上的大鸟渐渐没了踪影,海滩边却出现了许多大蛤蜊。由于蛤蜊的花纹与雉鸟的羽毛颜色相近,古人便自然联想,认为这是鸟跑到水中,变成蛤蜊。

蛤蜊多分布在较平坦的河口附近沿岸内湾的潮间带,以及浅海区域的细沙和泥沙滩中。江苏南通是知名的文蛤产地,南通文蛤也有“天下第一鲜”之称。黄海与东海于南通交汇,长江又挟带大量营养物质流入,导致浮游生物在这里大量繁殖。海边宽阔的滩涂给文蛤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这里的文蛤个头大,肉质肥硕。

迎冬补冬,补嘴空

秋收已毕,农事稍歇,人们开始忙着迎冬。作为“四立”之一,立冬自古以来就备受重视,部分地区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祈求来岁丰年。

古时立冬,家家户户会置办新衣,相互拜冬。据明、清时期岁时习俗的记载,一进农历十月,京城人家必“添火”,享受煤火带来的温暖。

解决了“温”,还要解决“饱”,正所谓“立冬补嘴空”。冬季是人身体抵抗力较弱的时候,需要补充热量,为抵御严寒做好准备。人们杀鸡宰羊,并加入当归、人参、枸杞等药物一同炖食,肚包鸡、四物鸡、羊肉炉等都是有名的立冬佳肴。

北方各地,立冬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是“交子”的谐音,意指秋冬两季的交汇之时,又因为水饺外形似耳朵,人们认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冻。江南将螃蟹、鳗鱼、黄鱼、红糖鸡蛋等作为补冬食物。“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旧时南京有立冬吃生葱之俗,葱味辛、性微温,能够排除体内淤积的阳气,使气运通畅,减少疾病。

过去碍于条件限制,冬日洗澡次数变少,疥虫、跳蚤等寄生虫容易繁殖,极易引起皮肤病的传染,立冬日也有“扫疥”的习俗。南宋周密《武林旧事》曾记载立冬日里人们用各色香草伴着菊花、金银花泡水沐浴。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徐春晖燕钰

标签:
责编:徐春晖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