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盐城:落子“四个三”实干勇争先
2023-12-29 08:52:00  来源:盐阜大众报  
1
听新闻

聚龙湖 记者 王亚洲 摄

□记者 韩宝贵 刘君健 王可馨

2023年的日历,即将翻完最后一页。这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盐城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跑出发展加速度。

这一年,盐城“向新而行”,积蓄发展新动能、树立发展新优势,以“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战略定力阔步前行;

这一年,盐城“振翼扬帆”,在融合开放中积蓄优势,在展现特色中提升能级,真正把重大机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

这一年,盐城“焕新启程”,“四个三”工作布局正式破题,全面推动机遇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产业方略转化为强市支撑、关键变量转化为最大增量“三大转化”,擦亮绿色能源名片、现代农业名片、美丽生态名片“三大名片”,强化科技赋能、改革赋能、文化赋能“三大赋能”,持续提升民生幸福指数、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提升安全发展水平“三大提升”,高质量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奋力让中国式现代化在盐阜大地呈现可观可感的现实图景。

“聚焦经济建设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全面推进‘四个三’工作布局取得更大突破。”刚刚召开的市委八届六次全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盐城考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吹响“牢记嘱托铸忠诚、实干争先担使命”的嘹亮号角,力求“一子落”带动“满盘活”,全面推进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地生根。

产业强基,激活高质量发展“一池春水”

以产业筑“久安之基”,在“快答卷”“答好卷”中展示盐城作为。1至11月,23条重点产业链实时开票6170亿元,制造业投资、高技术产业投资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突破千亿,新能源产业入选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示范集群,晶硅光伏、动力及储能电池、不锈钢产业规模跃居全国前三位,工业经济总量迈上万亿台阶,“万亿规模总量、千亿产业支撑、百亿企业引航”新格局加速形成。

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数实融合场景带动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盐城深入开展“科技创新提升年”活动,新增高企466家,省“独角兽”企业3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3家、实现翻番,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认定率突破50%。持续壮大数字经济规模,新建成国家智能工厂2家、国家5G工厂7家。

扩大有效投资,是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关键之举。为此,盐城以更大力度稳投资优结构,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新签约、新开工、新竣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300个、750个、450个,晶澳太阳能电池、SK动力电池二期等百亿级项目建成投产,让盐城迎来乘势而起、振翅腾飞的“蝶变期”。

外贸数据的上扬,来自不断增加的订单。1至11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外贸进出口等多项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同时,积极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开通中欧(亚)接续班列,盐城港“一港四区”全部正式对外开放,货物吞吐量跻身全国沿海港口前20,盐城至首尔、大阪国际全货机全面复航,“新三样”出口增长35.9%。随着“朋友圈”越做越大,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突破。

向“绿”而行,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画卷

厚植绿色基底、转化生态优势,盐城努力探索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绿色发展之路。

1至11月,全市PM_2.5浓度每立方米26.6微克,优良天数比率82.2%,均居全省前列,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94.1%、100%,“天蓝地绿水清”清晰展现沁人心脾的自然美、涤荡灵魂的纯净美、绿色资源聚集的富饶美。

好生态吸引更多物种“用脚投票”,择一方净土而栖。据统计,盐城湿地拥有生物物种3308种,记录鸟类达436种,占全国鸟类种类的30.17%,珍稀濒危鸟类共计117种。连续7年观测到野化丹顶鹤成功自然繁殖;麋鹿数量已增至7840头,占世界总数的70%;勺嘴鹬、小青脚鹬等珍稀濒危鸟类成了黄海湿地的常客,今年在条子泥区域记录到小青脚鹬1560只。

不断擦亮“世界自然遗产”和“国际湿地城市”两张国际名片,推动生态价值多元转化。2019年7月,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2022年,入选“国际湿地城市”;2023年,举办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并达成《盐城共识》,湿地保护,成为体现国家意志、展示发展成效、扩大城市影响、集聚各方资源的国际盛会。

把生态“高颜值”变成经济“高价值”。全市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1380万千瓦,占全市装机总规模的68.1%。成立零碳园区标准体系建设和国际认证联盟,3个低(零)碳园区和市开发区列入省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试点。盐城成为全省唯一的设区市入选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双化”协同转型发展综合试点城市……一项项成就昭示着:盐城的未来,不止“海上风电第一城”。

加快绿色产业的培育,做大生态“绿色财富”,盐城不仅保护好生态这个“瓷名片”,更让这个“金名片”熠熠生辉。黄海森林公园获评全国首家零碳旅游景区,马家荡等3个景区新晋国家4A级景区,建湖九龙口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黄海湿地的生态优势俨然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换道超越。

文化赋能,滋养“涓涓不息”力量源泉

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盐城肩负重大历史使命。12月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苏省盐城市考察新四军纪念馆。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关怀、殷殷嘱托,为全市干部群众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要求,盐城深挖红色血脉精神内涵,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248处红色遗址遗存、98家市级及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28个以烈士名字命名的村镇,以及新四军纪念馆、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雕塑“大铜马”标注着一方水土的历史根脉,托起“无山之城”的硬核脊梁。

历史与现代有机融合、相得益彰,一批近悦远来的文化项目正成为盐城闪亮的“文化标识”。打造5条旅游经济带,21个4A级以上景区遍布城乡,30多个重大文产项目、13个康养基地建设示范项目、21个特色文化街区让人们在宜人风景中感受“外揽水绿之幽、内得人文之胜”的韵味。

拉动文化发展的马车,还有文化产业的持续繁荣发展。2022年底,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38%,增幅全省第一。2023年,2家企业入选全省民营文化企业30强,实现历史突破,4家企业入选全省重点文化科技企业,总数达12家。

12月20日至21日,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高质量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市建设行动方案》正式出台,明确提出6个工程20项具体落实内容,确保实施路径有效可行。以文化人、以文兴业、文化赋能,新时代盐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崭新答卷正徐徐展开。

幸福加码,交出温暖厚实“民生答卷”

刚柔并济织就发展“双面绣”,古今辉映巧绘幸福“百景图”。

翻开盐城“民生账本”,市委市政府任何时候都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紧盯民之所需、民之所盼,连续多年财政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超过80%,20件民生实事累计完成投资146亿元,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城镇新增就业超7万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保持苏北第一,让发展的实绩更有“温度”,让群众的幸福更有“质感”。

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聚焦美丽乡村建设,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改善农民住房1.9万户,建成农村生态河道1159公里,完成农村改厕9.6万户,1镇6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村。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中,群众收获着田园雅趣、享受着美好生活。

城区老旧小区居民同样住上“新家”。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新开工城镇棚户区改造1.8万套,改造老旧小区204个。城镇燃气安全“5个100%”目标全面完成,智慧安防小区基本实现市域全覆盖,以全省第一名成绩创成首批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平安盐城建设水平持续提升。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在各领域提升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建兴高速、盐丰快速通道二期等交通重点工程即将建成投用;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0.8%,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81.2%;连续三年获评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盐年益寿”幸福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从交通、教育、医疗,到“一老一幼”,盐城把老百姓的“愿望清单”一一雕琢成新时代的“幸福样本”。

新年的第一缕阳光即将照亮盐阜大地。蓝图既定,行则必达,盐城正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传承发扬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准确把握“稳”与“进”、“立”与“破”的辩证关系,发挥通江、达海、济淮的地理条件和有地有人有机遇的禀赋优势,积极进取、实干争先,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四个三”工作布局全面突破,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盐城新实践中实干争先。

标签:
责编:吴冠文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