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盐城市首批援鄂医疗队千里驰援 守望相助71天
2023-06-14 07:55:00  来源:盐阜大众报  
1
听新闻

2020年2月2日,盐城市首批援鄂医疗队出征。早上6点多接到指令,一个小时内,15名队员全部集齐。他们逆行而上,其实谁也不知道将面临什么。

在武汉的71天,他们创造了收治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治愈患者“零返回”、安全管理“零事故”的优异成绩,受到国家卫健委的高度肯定。

三年多过去了,如今他们继续在救死扶伤的路上奔波着,这段经历,不再被刻意提起,但它早已变成一种沉淀,释放最震慑人心的力量……

“穿成这样,就是为了靠近你们”

“我是在武汉念的大学,疫情暴发时,我所有的思绪立刻被拉回到这座城市。”当时33岁的杨轶涵和医院众多同事一样,在出征请愿书上重重地按下了手印。

载着15人的那辆大巴车,一路疾驰抵达南京,由于任务紧急,当时所有人都没有带行李。这支团队,最大的36岁,最小的23岁,13名女性,2名男性。

到达天河国际机场后,一瞬间,他们几乎蒙了。“整个机场除了一名穿着防护服的保安,看不到第二个人。车辆行驶在武汉宽阔的马路上,只听到120急救车的鸣笛声。”队长颜春燕虽然事先已有心理准备,但说内心一点不慌不害怕,是不可能的。

“武汉是一座空城吗?不是的,这城市里每盏灯背后,都有一个家庭在坚守。”颜春燕说,不能把内心的感受告诉家人,怕家人担忧;即便是队友间,也要相互鼓励,所有的不安和焦虑,只能自己去消化和调整。

2月3日,这支医疗队整建制接管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病区。当天下午一开始工作,“一小时内就来了8个危重症病人,其中6个需要气管插管,工作强度可想而知,感染风险却无法预知。”颜春燕说,一位72岁的爷爷,在给他翻身、换床单时,因气管插管无法语言表达,手不停地指向护理台上的纸笔。

“我马上意会到他的意思,捧着文件夹给他写字。只见他费力且艰难地写着,‘医生,离我们远一点儿,危险!’”

哪怕是插着气管的病人,也有着最真挚的表达。那一刻,颜春燕百感交集,泪水模糊了视线。她向前一大步,握住这位病人的手,“别怕,我们穿成这样就是为了靠近你们呀!”

英雄的城市,更有英雄的人民。他们善良、淳朴、坚韧,他们至情至性,勇于担当,关键时刻,舍得付出。

“我们抵达武汉后,有一对父子默默帮我们整个医疗队搬运物资,机场到驻地距离33公里,一趟又一趟,反复运送了数十趟,一直到凌晨两点多才回去,走时,朝我们远远地挥了挥手,消失在夜色之中,至今都不知这对父子是谁。”队员杨轶涵说。

一位60多岁的瘸腿理发师,说不上名字,但背影刻在队员王玮脑海里。只记得,每周他都会独自拄着拐杖,去医院给医护人员免费修剪头发。“他剪头发时,身体的全部重量都靠另一条腿在支撑,其实很费力,但他一天能为十多名医护人员理发。”

无论是患者,还是平凡的普通市民,都让队员们感受到武汉人民最大的诚意和敬意。

“71天,肩并肩心连心不孤独”

2月2日出发,4月12日归来,在武汉度过整整71天。颜春燕和她的同事、战友,是全市最早一批出征、最晚一批回家的援鄂医疗队员。他们的平安归来,也代表着盐城市援鄂医疗救治任务的圆满完成。

“各地的救援物资纷纷发来,每天穿的防护服,品牌都不一样。”队员袁园告诉记者,在武汉,她感受到了四面八方同胞们的援助,无论身处何地,对武汉人民的关心,是一样的,“在武汉的每一天,都能感受到祖国强大的凝聚力。”

一次等红绿灯时,袁园戴着口罩,望着车窗外。这时,远处一辆部队医疗队的大巴也在等红绿灯。突然,大巴上素不相识的医护工作者伸出手臂握紧拳头,远远地做出一个“加油”的手势,“对方好像是在无声地为我们打气,那一刻,我们也做了相同的手势,目送着他们远去……”

虽然只听得到发动机的声音,虽然大家戴着口罩无法交流,甚至看不清对方的脸,但仅这一个手势,足以证明,很多心意和使命,是相通的。“我们,并不孤独”。

一次,一位患者阿姨看到护士刘瑾,沉默了半晌,突然对她说,“你能听我说会儿话吗?我也有个闺女,和你差不多大,现在我住院,她不能过来陪我。我跟你说,我不怕死,但我怕我死了,就再也看不到我的女儿和小外孙了……”刘瑾内心五味杂陈,这时她其实也想起了远在家乡的亲人。她安慰这位病人,“别怕,我们一起加油,全国各地来了很多医务人员,你不是一个人在跟病魔作斗争!”

一位85岁的老太太,用地道的武汉话抱怨,每天除了用药,都要闷在病房里,都快闷坏了,每次一给她输液,她就闹。就在颜春燕再次与老太太沟通时,对方请会说普通话的病友带话给她,“医生,我们的亲人都因新冠肺炎入院了,我已经85岁了,不想浪费国家医疗资源!”病房里瞬间沉寂下来,走出病房,颜春燕眼眶早已湿润。

身边一批批援鄂医疗队陆续回去了,他们送战友,也是送走一批又一批。有队员问颜春燕,“队长,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呢?”她强忍着思念劝说,“快了快了,虽然我们还没有接到撤离的通知,但一切的一切都预示着武汉保卫战即将进入尾声,距离回家的日子,不远了!”

4月8日,武汉“解封”!那晚,队员们彻夜未眠。离开这座英雄的城市时,以横跨长江、汉江的七座桥梁为主体的25公里“长江巨屏”上,显示着“致敬援助者”“共克时艰”“中国加油”等灯光字样,这是武汉献给全国各地驰援者的特殊礼物。

“最想看的还是战斗过的地方”

“我们无法把这71天的故事全部讲给大家听,我们只想说,这71个日日夜夜,我们与武汉人民肩并肩,一起抗疫,一起坚守。”作为队长的颜春燕,其实在这些天里,几乎天天靠吃安眠药才能入睡。她的压力,可想而知。

对英雄的敬意,根植在每个人内心。“有时回忆这段经历,真的,太值了!”队员王玮记得,完成驰援任务回到盐城的当天,盐城公安以最高礼遇护航,沿途民警向他们敬礼,家乡各级领导以及广大市民夹道相迎,沿途高喊“欢迎回家!”

“人群中,听到有童声在拼命呼喊‘妈妈’‘爸爸’,但就是找不到具体是哪一个。”队员杨轶涵说,当初离家时,儿子才3岁,老公也在国外进修,71天后,儿子在人群中拼命想辨认出妈妈,但穿着防护服,“一个拥抱也是不可以的。只能隔离一段时间后,再回家抱他。”

几乎每一个队员,都经受了这种家人分离的痛苦,他们用“去武汉打怪兽”等善意的谎言,为这场分别画上了美丽的图案。

如今,回到家乡三年多了,颜春燕和队友们还经常收到一些大米、小米、食用油等,落款处就“武汉人民”四个大字,“你查不到寄件人,也没有联系方式。”

又是三月春风起,待到樱花烂漫时。2021年3月19日,盐城首批援鄂医疗队的队友们受邀来到武汉,重游故地,看到街上车水马龙,道路两边绿树葱茏,队员们无不感慨。“最感动的是,这三天我们还住在原先住的酒店,连房间号都一样。”武汉晴川假日酒店的管理人员告诉医疗队副队长赵宁玲,“听说你们回来,很多客人主动要求退房,连房费都不要退,大家特别配合。”

“最想看的还是战斗过的地方”。这一次重回武汉,很多队员带上了孩子、父母一同前往。他们走进武汉大学看珞珈山下的樱花盛开,登上了黄鹤楼看滔滔江水川流不息,更看到了这座城市熟悉的烟火气。

一位出租车司机在搭载他们逛街时,听说他们是盐城来的援鄂医疗队员,一路搭载一路讲解,结算车费时,说什么都不肯收钱。

“武汉大学致敬抗疫英雄徽章”“灵秀湖北感恩卡”……“武汉人民是懂得感恩的,他们不断回馈这份感激,让我们倍感温暖。”至今,这15名队员出发前组成的微信群,一直未变,群里每一张照片、每一个视频都见证着那段特殊的岁月。

“抗疫精神为我们日后工作提供了巨大的能量,让我们更深刻地领悟到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价值感。”作为ICU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副队长赵宁玲告诉记者,去年年底疫情全面放开后,她和同事们24小时不离班,“其实支撑我们的,很多时候也正是这种抗疫精神,这段经历在日后的工作中释放了无限能量。”

“若我归来,定要感谢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若我归不来,倒下的是躯体,站立的是永爱。”颜春燕的这首《若我归来》是她在武汉写下的,而今,摆放在办公桌抽屉里,成为她此生最珍贵的纪念。

标签:
责编:吴冠文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