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2月14日,本网以《八旬水乡画家巨幅新作述乡愁 号召就地过年支持抗疫》为题,对建湖籍知名书画家陆嘉禾先生的新春善举进行了采访报道,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多家媒体转载传播,总浏览量接近200万人次。

作品《锦绣江南处处春》秉承陆嘉禾一贯风格,寓意服从党和政府的安排,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期待⼤地回春、花⾹⻦语。春节期间,业内外人士对此高度评价,本网节选1篇,呼唤大家对家园、对生活的热爱。
心中有山水,何处不家园——陆嘉禾《锦绣江南处处春》有感
山水画家陆嘉禾的新作《锦绣江⼭如此多娇》,于庚子、辛丑交替之时,在中江网上发布,正是恰逢其时。
这个冬天有点特别,寒冷的天气袭裹了大江南北,政府倡导就地过节,防范新冠肺炎疫情的扩散。各地出台了很多温馨的对外来人口就地过年补贴的政策。外出打工的游子,也纷纷响应号召,怀揣对故土与家乡的思念,搁置起回乡过年的打算,投入当地的生活。
陆老先生的画作再现了江南的美好春光,展示了山水的广阔与深远,人与自然共处的和谐与自得……面对画作,诸多感触扑面而来。让人强烈感受到大自然的无限生机,感受到画家对春暖花开的向往,对诗意生活的无限热爱。让你不由感叹,画家笔下的山水之美,远超过我们在现实中所能看到的,寄身这样的山水,何处不是家园!
画面构图呈一个大写的C字:山、树、房、桥围成一个半环,衔着一片广阔的无边水域。画面正中远处是连绵的群山,依稀可见山头的白云。山前是一排高低错落的楼房,让人联想起城市的繁华。而这些繁华的建筑却处于难得的背山面水的位置。
左侧可见绿树掩映中的房屋,依稀看到房屋上的尖顶,分不清那显示的是教堂,还是是无线电发射架。其实宗教与科技,都已经深潜于现代人的生活,蓦然之下还真的不那么一清二楚。
近前的桥很值得玩味。这不是一座古老的木桥,从坚固的桥墩和桥上的路灯可以看出,这是一座现代化的石桥。桥下有潺潺的流水,桥上有过往的行人。虽然寥寥数笔,却可以感受到行人的身份和神态。可以看到一位母亲,一位小女孩正欢快地推着一辆童车;一位着红衣的女子,依偎着他的情人,正收起一把打开的阳伞;还有一两位单身的行人,于桥上匆匆而过。
在陆老先生的系列画作中,我们能经常看到这些生活中司空见惯,却被很多艺术家所忽略的细节。这些细节,被陆老信手拈来,让人遐想,有无穷的生活趣味。
过了桥是一簇临水的建筑,房子前面的空地上,停了几辆轿车,有三三两两的人从圆形的门中进出,这显然是一个繁华的聚会场所。
画面中占了三分之一的是由近而远的水,如镜面一样平且十分开阔。来往的船帆在水面留下倒影,千姿百态的鸟,在成群结对的盘旋。目光尽处,水天一色,唯见一两只孤帆驶向那无尽的远方。
在近水的岸旁,苍老的青松高高挺立,灿烂的桃花随处盛开,彰显了这幅山水画的厚重与亮丽。
我对画的鉴赏是一个外行,说不出多少专业的术语。我也曾经尝试用一些虚实、明暗、远近、动静等等概念去拆解,但总觉得不如直接地、完整地去拥抱一幅画,就如同我们直接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一样,来得更具体、生动、实在。真正的艺术品总是能让我们从中发现生活的趣味,感受到自然的无限生机。那些与我们的生命相关连的东西,总是能让我们这些普通人欣喜乃至感动。陆老先生的山水画总是会给人别样的惊喜。
陆老先生今年八十有一,画了一辈子山水。年轻时的他,作为一名水乡的电影放映员,一只小船,一支竹篙,伴随他在水乡的沟河港汊、苇荡湿地,随处穿梭。经历了多少个春夏秋冬,喝的是芦荡的水,看的是泽国的天。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但追求艺术的脚步却从来没有停止。冬去春回,岁月轮转,那水、那鸟、那鱼、那景,那人,那些古老的传承与不断创新的精神,早已融入他的生命,铸就了他作为水乡画魂的基石。这是哪些一味摹写古人的书斋画匠或者一味炒作出名的投机者所无法企及的。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有人说陆嘉禾的画传统中有现代,写实中有写意,山水中有人物,将古与今、艺术与生活,较好地统一了起来,很难称为那一派。是的,因为陆先生的画是独特的这一个。他是田野派,也是学院派,是古典派,也是现代派,是灵性派,也是老实用功派。
陆嘉禾的画为他带来诸多大师类头衔,可是这些称谓真的不重要,您看了他的画,觉得美,有所感触,喜欢看,这就够了!这比什么都重要!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一幅好的画就如一个美丽的梦,唤起我们对生活的热爱,激发我们去发现、去创造。陆老这幅《锦绣江南处处春》,虽然发萌于“就地过节”这一缘起,但却是这位老人济世情怀与艺术功力的一次绽放。
南山谨识
2021年2月3日
辛丑立春于湖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