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沪通盐三地缘:从历史中走来,向未来再出发
2020-12-30 19:58:00  来源:盐阜大众报  
1
听新闻

记者 江汉超 陈环

核心阅读

盐通高铁开通,让沪通盐三地联系更加紧密。回望近现代史,上海和盐城、南通和盐城一直有着特殊的缘分。307平方公里的“飞地”、10万上海知青、沪上“菜篮子”、沪苏集聚区等,让上海人对盐城始终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而一位南通人张謇组织大规模移民垦荒开发盐城沿海的壮举,又让南通和盐城两座城市血脉相连。

“飞地”牵起沪盐两地缘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盐城成为纳入中心区的唯一苏北城市。作为长三角城市群重要成员,盐城与上海渊源深厚、联系紧密、人文相亲,上海307平方公里的“飞地”就坐落在盐城大丰境内。

1950年,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创造性地提出,在大丰划出一片土地作为隶属上海的垦区。1950年3月,第一批上海垦荒者来到大丰四岔河,尔后留下了“人地两易”的历史记忆。1968年10月,第一批上海知青5000多人到达大丰。从那时起到20世纪80年代,先后有10万上海知青来到这片土地上从事生产劳动。

70年来,一批又一批上海人来到这里,留下青春的足迹、挥洒辛勤的汗水。他们不仅将茫茫滩涂变为片片良田,更是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给这片土地注入了上海元素。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与日俱增,成为盐城接轨上海最好的“黏合剂”。

上海知青纪念馆,被称为“飞地中的飞地”,位于上海海丰农场界内,由大丰人运维。旧报纸、老照片、知青日记、老虎灶……反映当年知青生活、生产的物件,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幕幕重现。6万上海游民,10万上海知青,数十万上海家庭,70年曲折而精彩的历史,浓缩成这段关于“北上海”的故事。

2019年,上海知青纪念馆接待游客近30万人次,其中有近一半是上海知青和他们的后代。纪念馆馆长王继虎介绍,每年都有不少上海知青带着儿孙们来怀旧,给后辈讲述知青年代的苦乐,让更多年轻人了  解那一段历史。

在“飞地”纽带连接下,盐城积极借“海”登高,聚焦“上海需要、盐城生产”“上海市场、盐城供给”,打造上海优质农产品供应基  地,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目前,经上海市商务委员会认定,盐城已建成上海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37个,占上海80个市外基地数的46.25%,实现县县全覆盖,面积扩大到近35万亩,盐城已成为长三角地区直供上海蔬菜面积最大城市。盐城农产品在上海市场占有率非常高,仅蔬菜就占近20%。2019年,盐城销往上海农产品超过330亿元,占全市农产品产值的20%,既丰富了上海市民的“菜篮子”,也鼓起了盐城农民的“钱袋子”。

新时代沪盐开启合作新篇

近些年,盐城并不满足作为上海的“菜篮子”,也开始承接上海的产业转移。

2015年,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成立。2019年12月印发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加快推进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等一批省际合作园区建设”。这是列入纲要的唯一省际合作园区,也是上海和外省建立的唯一一个省级合作产业园区。

沪苏集聚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健康安全食品和新能源汽车三大主导产业。“集聚区前期规划启动编制仅用一年半,这在上海也要两到三年!”陶钧是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开发建设公司行政管理部经理,5年前他从上海来到大丰时,眼前还是满目荒凉,看着如今园区初具规模,很是感慨。

沪苏集聚区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启动区“三纵六横”路网已基本建成,防洪工程已完成竣工验收,变电站、天然气站等配建工程已投入使用,园区已基本具备承载大项目的能力。智造园里,6幢标准化厂房拔地而起,出租率已达65%。盐城正泰新能源是沪企牵线、浙商投资、落户集聚区的项目,从签约、拿地到开工,仅用时3个月,跑出了集聚区的加速度。

2019年8月,盐城印发了《接轨上海“一区三基地”建设行动方案》,提出加快推进北上海“飞地经济”示范区、上海科创成果转化基地、上海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上海生态旅游康养基地建设,在“飞地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及生态旅游、康养产业、农副产品生产供应等方面与上海展开全方位对接。

除了沪苏集聚区,盐城还与上海合作共建了16个园区。依托这些园区,盐城主动承接上海疏解非核心功能产业转移。今年上半年,沪盐合作共建园区开票销售342.4亿元、税收12.8亿元;新开工长三角地区亿元以上项目增长41.3%,其中上海项目增长65.1%。

今年10月,华人运通新能源汽车项目暨高合HiPhiX首批试生产车顺利下线,并实现全球首创生产下线无人驾驶;12月,滨海港钢铁基地重大基础设施配套工程集中开工,涵盖基础交通、物流运输、产业培育和城市建设等诸多领域。目前,光明、临港、上港、上海电气等500多家上海企业落户盐城,掀开两地合作的新篇章。

张謇串起盐通两地百年缘

在东台市新街镇上,一尊高大的大理石雕像静静地矗立在路边,雕像名为“拓荒者张謇”。张謇一手背在身后,一手握书,深邃的目光望向远方。

时光上溯一百多年,1899年,晚清状元张謇在家乡南通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纱厂——大生纱厂。随着公司不断壮大,原料供应难成为紧迫的问题。张謇把目光投向了南通以北广阔的盐城沿海。

盐城沿海滩涂土壤盐碱含量较高,大多数农作物难以生长,但适合种植耐碱且生长后可以改良土壤的棉花。因盐城沿海地广人稀,渔民、盐民较多,无人懂得棉花种植,张謇便动员组织部分南通人北迁、围垦开荒,种植棉花。据盐城市志记载,有数十万人移民盐城沿海地区。

仅在新街一地,短短几年时间,就有3500多户、18000多启东、海门人落户。1914年,张謇在新街创办垦荒的大赉盐垦公司,出任总经理。棉花耐碱怕涝,大赉盐垦公司成立后,张謇即组织在盐城沿海一带兴修水利,有效控制了水旱灾害的影响。这就是盐城市沿海地区一些含有“圩”“墩”等地名的由来。

大赉盐垦公司建成后,张謇继续在盐城北扩基地,兴办实业。因其母亲为东台人,1919年兴办了母里师范,后更名为东台师范,现为东台一中。

时移世易,百年沧桑,换了人间。大赉盐垦公司所在的新街,经过几辈人的努力,已发生巨变。当年的盐碱地上,林木成荫。全镇的绿化覆盖率超过40%。行走在新街镇,除了河道、房屋,几乎都被绿色覆盖。

新街镇党委书记杨爱清介绍,当年垦荒植棉的万余启海人,在新街定居、繁衍,他们身上开拓创新、艰苦创业、重视实业的精神气质,代代传承,深深融进了新街人的血脉。

苗木、海工救生装备是小镇的特色产业,有的单项救生设备占到全国市场的六到七成。镇上电商发展得很早,目前有电商2000多户,60多岁的老人都会在网上卖扫把。

不大的新街镇有4.2万人口,但百姓勤劳富足。杨爱清介绍,仅镇上信用社、邮储、农行三家网点的存款人均数就高出东台全市人均储蓄数1.3万元。全镇超过90岁的老人有261人。

当年,经过张謇苦心经营,南通成为“近代第一城”。新中国成立后,南通是较早成立汽车运输公司的城市之一,当年盐城创办汽车运输公司时,就从南通抽调了部分人手支持。早期盐城纺织、建筑等多个产业发展亦得到过南通的支持。张謇串起了盐通两地的百年情缘。

赓续百年基因再出发。新街正谋划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打造面向未来的旅游胜地。这,或是百年前到盐城沿海考察时的张謇想象不到的。

标签:
责编:韩震霞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