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房子宽敞明亮,楼上楼下清清爽爽,小区配套齐全,居住环境也好,比原来住的三间瓦房好多了。”12月25日,盐城亭湖区黄尖镇花川村新型农村社区内,2组村民蔡卫坤在搬进不久的新房内收拾着,两口子高兴得合不拢嘴。
蔡卫坤的幸福感受来自盐城市加快推进农民住房条件改善工作。2018年9月以来,盐城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坚持把农房改善作为乡村振兴重要抓手,全市规划建设238个农村新型社区,累计改善农民住房9.2万户,30个新型农村社区被命名为省特色田园乡村,21个项目列入苏北地区农房改善省级示范。今年7月,市和大丰等6个县(市、区)被省表彰为农房改善工作优秀市县。
农房改善涉及面广群众关注度高。盐城将“尊重农民意愿”贯穿于农房改善工作各环节,从一开始就摸清农民群众进城入镇、留乡意愿;房屋建哪里、如何建,由农民自己决定。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推广统建、代建、联建、自建,引导农民自由选择改善方式,做到不增农民负担,不建农户不需要的房。
农房改善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盐城把改善这项工作与全面小康、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系统思维考量、积极稳妥推进。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盐城结合村庄布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房项目与产业发展紧密度,将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工业园区规划、旅游景区规划和镇村布局规划等多图叠加,确保新建的新型社区附近都有一个园区或基地相依托。
既要让农民搬得进,更要留得住。盐城市以农房改善工作为牵引,不断做优设计配套,专门制定《新型农村社区配套设施建设“10+N”标准》《新型农村社区绿化建设指导意见》等,推动公共厕所、文体场所、消防设施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倡导适地适树植绿,满足农民自给自足需求,保持乡土绿化特色。
坚持做好新型农村社区治理“后半篇文章”,盐城市制定落实共建共治共享管理制度,完善全覆盖的农村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各类阵地,让农民群众既有“面子”、又有“里子”;建立完善乡村物业管理制度,构建垃圾清运、绿化管护、公厕保洁“三位一体”长效管理机制。
今年7月,盐城市里再次组织“百村万户”大调查,深入新建成的新型农村社区,听取群众对户型设计、公共设施、社区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对15108份调查问卷、80多个不同调查内容进行系统分析,总体满意度达95.8%。围绕群众关心关切的事项,研究制定了全市农房改善2.0升级版建设方案,努力提高农房改善工作水平。(记者 陈和洲 曾路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