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2月8日盐城讯 天然灵动的苏北明珠,不施粉黛的水乡美景,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建湖。因水闻名、与水结亲、伴水而兴,在建湖,有不少以水命名的小镇,说说这里的沿河镇,寓意“沿河而上、蒸蒸日上”。
沿河之美,美在有一抹独特的“枫”景;沿河之美,美在立说立行的“枫”度;沿河之美,美在保民安乐的“枫”气——沿河派出所,有太多值得骄傲的历史“回眸”、精彩的“定格”、难忘的“瞬间”。1991年,被公安部记集体一等功一次;2003年,被公安部认定为“一级公安派出所”、2017年,被授予2015—2016年度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成绩突出单位”;1999年、2009年被江苏省公安厅分别记集体二等功一次;1998年、2003年被盐城市公安局分别记集体三等功一次;连续14年获评“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2013年,被江苏省公安厅评定为“全省优秀公安派出所”;2012年,荣获盐城市首批“人民满意基层服务单位”称号……
传承——“枫桥”之花悄然绽放
“枫桥”经验因何而来? 1963年10月29日至11月9日,毛主席到杭州视察工作,陪同毛主席视察的公安部领导汇报了诸暨枫桥试点中“依靠群众,就地改造地富反坏分子,没有捕人”的做法,毛主席听了很高兴,说这就叫“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并指示公安部要好好总结这个经验。“枫桥经验”得名于此,经过历史的沉淀和不断的升级,已成为各地公安追逐的“标杆”、致敬的“典范”,此后涌现出一批新时代“枫桥式”派出所。
“我们有基础,有荣誉、有力量、有信心,配得上‘枫桥’的称谓。”沿河所所长杨云坚定地说。1991年,建湖县遭遇洪水灾害,而沿河镇在全县地势最为低洼,形势十分严峻,大水几乎淹没了整个镇村。这场突如其来的大水让小镇陷入了灾难,一度恐慌。面对灾难,东夏派出所(沿河所前身)的民警全体出动,与天灾进行奋力对决,夜以继日输送物资、救助受伤群众、力保群众安全,该所民警以真实、坚毅、刚强的行动诠释了公安人不畏惧、冲在前的战斗精神,正是“枫桥”经验的最好体现,该所当年即被公安部记集体一等功。
从奋不顾身英勇抗洪抢险的那刻起,东夏派出所每位民警的形象根植于群众心中。历史传承下来的传统美德,在一代代沿河公安人那里得以弘扬。此后,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行动,但却在细节中彰显出平凡的伟大。社区民警每周入户走访调查不少于20个小时;几十年如一日关爱孤寡老人、开展扶贫解困和圆梦助学;风雪中开辟绿色通道,护送临产孕妇;完善勤务运作机制,画好平安“同心圆”,从小处体现公安人炙热的大爱。沿河派出所是建湖公安的一面旗帜,该所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时时牢记、代代相传,让“警民故事”更加温馨、时刻温暖,辖区大局稳定、治安安定、社会和谐,连续5年在盐城市社会安全感测评中位居榜首。
坚守——“枫桥”之根稳扎乡土
沿河是里下河腹地苏北水乡小镇,人口仅有1.6万,辖区多以大片的水面为主,经济基础欠佳。在如此条件下,沿河所民警一代代坚守,立足自身岗位,展现公安人的担当,他们扎根农村没有怨言,他们服务群众毫不推脱,这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最美体现。
守得住清贫、经得住考验,才能稳得住心神、扎得住脚跟。翻看派出所戴坤、彭程、马坚洋等民警所写的一篇篇细致的警务日志,感慨涌上心头。民警彭程在日志中写道,“抓基层、打基础是社区民警的必修课和长年功,要铸造社区警务工作的‘压舵石’工程。”确实他也是这么实践的,平日的工作里,他把社区警务工作做到细致入微,每天做了哪些事情、怎么处理矛盾、事后收到怎么的反馈,都记录的非常详细。民警扎根一线,务求一个“实”字,与群众打成一片、真诚帮助群众解难题,才能赢得大家的信任和支持。在“梳网清格”大会战开展以来,该所共化解社会矛盾13起,破获刑事案件3起,查处治安行政案件4起,取得了阶段性的感召成果。
在沿河派出所有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民警年轻力盛,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强。该所现有民警6人,平均年龄30余岁,大多数是“95后”,全部为本科学历,是一个充满朝气、充满活力的青年团体。该所所长杨云说,“年轻人有干劲、有勇气、有激情,当然有些小同志一毕业就被分配到乡镇,一开始存在不适应的问题。一方面让他们多接触群众、多接触基层,增强他们的眼前感知,让大家尽快融入一线、扎根一线;另一方面通过激励鼓舞,提振大家的干劲和信心,体会到农村也有大作为、农村事事无大小。”
创新——“枫桥”之翼日渐丰厚
日益进取、守正创新是沿河公安人的不变追求,更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延伸拓展之义。沿河派出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融入网格、融优机制、融入真情、融合真情等方面探索创新,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保卫乡土安宁的和谐乐章,让百姓充分享受平和舒适的田园生活。近三年来,该所先后破获盗窃案件43起,抓获犯罪嫌疑人95名,发案率同比下降34.12%,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同比上升6.8%,辖区治安逐年向好。
民警彭程回忆,千里寻踪,劝导误入传销队伍的小萍回家,这件事印象深刻。如果不是缜密的构思及借助现代化的手段,可能行动没有那么顺利。他说,“当时接到小萍父亲的报警电话时,当即向领导反映,用陌生号码和小萍联系并设法加微信,力求从聊天中了解更多信息;借助公安情报平台查明车辆和小萍活动轨迹,研判出行路径;分析小萍的微信、QQ号等,设法关联更多好友和活动情况。最终经网络研判,确认小萍已误入黑龙江一带非法传销组织。”通过一系列行动,经过4天3夜的努力,成功做通小萍的思想工作,带她踏上了返乡的路途。
近年来,该所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常态化开展“梳网清格”,把排查矛盾纠纷作为全体民警日常工作,贯穿到接处警、走访群众、巡逻防范、日常检查等警务活动的全过程,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针对农村技防覆盖面窄的弱点,提升技改覆盖面,强化科技防范能力和智慧警务运用,实现技防全覆盖,达到了“村村通”建设标准。在全县率先组建“乡村轻骑兵”,既管交通又管治安,俨然是乡村“守护神”,守护群众的平安。
“真的很感谢派出所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多方便措施,办身份证、办其他业务都方便了很多,自助式的服务,不需要来回折腾,我们也省心。”村民李和美说。今年以来,该所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树立“亲民、爱民、为民”的宗旨理念,打造亲民窗口,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贴心服务。该所优化便民措施,推行自助服务、引导服务、预约服务、上门服务等特色服务,对重点企业、弱势群体,安排社区民警定期上门服务,真正做到让“数字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最大限度的待民、爱民,对辖区生活困难家庭和特殊人员全部建立台账,建立挂钩帮扶机制,落实点滴关爱措施。
展望——“枫桥”之美愈发名扬
“枫桥经验”不再是枫桥的专属,在苏北的小乡村“枫桥之花”同样绚烂绽放。该所所长杨云说,“凭硬件,我们的实力确实不如那些体量大的先进地区的派出所。不过我们不怕,我们有优良的传统、有农村的朴实、有深厚的积淀、有年轻的队伍。未来,我们定会一步一个脚印做好派出所工作,为民排忧解难、为农村真诚奉献,打造沿河派出所的‘枫桥样板’。”
用心念好“情、访、实、巧”群众工作四字诀,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沿河本土生动创新实践,以“党建促队建、平安不出事、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作为工作标准,倾心倾力做实民生警务、暖心警务,真正传递建湖公安正能量。杨云介绍,“今后一阶段,我们将持续做好新形势下矛盾纠纷的多元化化解和风险隐患的销号清零,探索党建+‘三治’融合的新模式,积极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沿河升级版,全面构建社会服务‘零距离’、基层治理‘全覆盖’、民生诉求‘快响应’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一心为民解烦忧、谋福祉,该所充分发挥“差异宣传”“感召宣传”的优势,开展“全方位、分层次、多形式”的反诈防骗宣传和普法教育活动,提升辖区群众的法治观念和自防意识。对窃盗农村家禽畜禽、企业财产和空关房等侵财性案件,坚持露头就打、重拳出击、绝不姑息。聚焦群众关切热点,探索“政府、村居、社区民警、居民”四位一体的多方协调、共同核对、群众认可的新路子。“村里有了你们,真的很放心,小偷小摸也不敢肆意出动,农村更加安宁了,乡村铁骑兵就是我们的村卫士。”村民夏育伟对沿河派出所派驻的乡村铁骑兵赞美有加。
全心放大新时代“枫桥”效应,聚民力,促和谐。该所实施联勤联防策略,组织各村居成立5至10人“小分队”义务巡逻,极大地推进群防群治工作。以“名人”带动,发动村(组)威信较高的名人积极参与治安管理,发挥“名人”的示范效应;以亲友鼓动,在信息采集、线索提供等方面积极支持派出所工作,争取最大程度带动群众参与;以奖激励,对提供线索、协助破案有功人员予以奖励,形成联动机制,发挥社会效应。该所所长马云介绍,“我们还活化警民联系方式,通过警务公开栏、警民恳谈会等多种形式,引导群众参与治安管理,多培训、多讲评、多激励,让警民关系更加融洽,社会环境更加和谐。”
“沿河而上”坚韧不拔,“枫桥之魂”植根水乡。沿河派出所秉持先辈的传统,迈着坚定的步伐,在传承中进取、在进取中创新、在创新中延续,以无所畏惧、阳光坚毅的品质,全力打造新时代“百姓和顺、水乡和美、社会和谐、乐业平安”的沿河靓丽“枫”景。(谢栋华 朱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