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风从海上来,弄潮正当时。近日,国家能源集团与法国电力集团(下称法国电力)合资建设的江苏东台5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落地揭牌暨深化中法合作仪式在南京举行。该合资项目总投资约80亿元,全部投入运营后,预计年发电量14亿千瓦时,可满足近200万居民的年用电需求。
跨国“联姻”,中法缘定东台海域
2019年3月,国家能源集团与法国电力共同签署江苏东台海上风电项目合作协议,项目总投资约80亿元人民币,国家能源集团下属国华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国华投资)持股62.5%,法国电力下属法电新能源公司和EDF(中国)投资公司共同持股37.5%。法国电力此次投资超过1.6亿美元,创该集团在我国非核电市场投资新高。目前项目已到位外资1.15亿美元,剩余5000余万美元将于年内全部到位。这标志着我国首个中外合资海上风电项目正式落地,也表明我国海上风电市场正式向外资打开了大门,为“一带一路”倡议再添能源合作项目。
法国电力是欧洲能源市场的引领者,也是中国电力行业最大的外资投资商之一,此次与国家能源集团“结缘”东台,是该公司首次涉足亚洲海上风电市场,并成为首家进驻中国的外国海上风电开发商。据悉,江苏东台海上风电项目(50万千瓦)位于东台北条子泥海域和竹根沙海域,包括于2019年12月全部并网发电的东台H2风电项目(30.2万千瓦),以及目前在建、预计于2021年投运的东台竹根沙H1项目(20万千瓦)。目前,合作双方正在共同建设东台竹根沙H1项目,并将共同管理两项目的运行和维护。
“东台海域受台风影响较小,不适宜通航,地理条件非常适合建设海上风电,且不影响养殖业,能与已有业态有机融合在一起。”国华投资江苏分公司董事长顾素平对“联姻”充满信心,他表示,此次合作不仅可以引入法国电力的资金支持,还能分享该公司的生产运营管理经验,进行安全和风控等多方面的合作。
科技赋能,海风“点亮”万家灯火
东台海域虽受台风影响较小,但这并不代表该区域的海上风电建设可以走“简单模式”。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东台H2风电项目在工程建设期间成功抵御了11个台风,历时18个月顺利完成了全部3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建设任务,并在建设过程中创下了“一个世界首例和五个国内首例”,用科技创新为全国海上风电往深远海域拓展做出了有益探索。
国内登陆距离最长、施工难度最大的220千伏三芯海缆登陆段施工
一个世界首例即单桩风机采用单桩基础风机整体吊装,可有效提高工效降低成本。五个国内首例分别为:国内首例成功实施220千伏三芯海缆海上倒缆;国内首例成功实施220千伏三芯海缆进口硬接头制作;国内首例完成登陆距离最长、施工难度最大的220千伏三芯海缆登陆段施工;国内首次采用自升式稳桩平台沉桩的施工工艺;首次提出整风场220千伏及35千伏全海缆监测方案技术。
2020年9月14日,国家能源集团东台上海风电有限责任公司竹根沙H1#海上风电项目海上升压站吊装完成。
目前在建的东台竹根沙H1海上风电项目为国内具有潮间带特点的离岸最远、露滩规模最大的海上风电场,项目方采用大型平板驳加履带吊的施工方案,通过一系列的施工方案创新,解决了现场多项施工难题。
据悉,今年为东台H2风电项目全部投运第一年,截至三季度末,已完成发电量约5.9亿千瓦时,风电场利用小时数和经营效益位于区域同类型风电场前列。两个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发电量14亿千瓦时,可满足近两百万居民的年用电需求,相当于节约标煤44.1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93.75万吨、二氧化硫1704吨,具有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创新合作,百万千瓦级海上能源示范区未来可期
随着国家补贴退坡,海上风电迎来抢装关键“窗口期”,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江苏能源局新能源处处长唐学文则对海上风电的规模化效应很是期待,风能是江苏的特色资源,而海上风电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可再生能源。作为“局中人”,国华投资江苏分公司董事长顾素平对此深有体会。他认为,海上风电项目建设可以带动相关制造设备提档升级,助推设备国产化,提升其科技含量,从而实现设备成本和发电成本的双下降,形成海上风电产业链的良性循环。疫情之后,中法合作双方将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人员交流,实现更深层次的合作。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十四五”期间,国华投资计划与法国电力加大可再生能源和综合智慧能源项目开发力度,借鉴其在新能源建设方面的世界先进经验,在东台首个中外合资海上风电项目基础上,推动东台百万千瓦级风光氢储综合能源示范项目开发建设,创新运用海上能源岛模式,通过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储能等实现清洁能源高效综合利用,打造海上能源供应综合体,力争将项目打造成全球海上风电风光氢储综合利用和中外合资清洁能源合作双示范,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韩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