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寻访抗美援朝老兵|陈天于:过鸭绿江时获知停战消息 帮助朝鲜重建家园累至晕倒
2020-10-23 18:50: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10月23日盐城讯(文/程光 摄像/刘志强)陈天于,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台创园新杨村人,1935年2月出生。1953年响应号召参军,后跟随部队入朝作战,1957年7月回国。

10月12日,得知记者要来采访自己,已85岁高龄的陈天于老人穿戴整齐,戴好军功章,早早的来到路口等候。“有一枚是我们到朝鲜以后部队发的抗美援朝纪念章,还有这个圆的是我在朝鲜立功的军功章,然后我也入了党。”说起自己胸前的这两枚勋章,老人打开了话匣子。“那个时候家里兄弟姐妹多,生活很困难,正好乡里征兵,我就立即报名了。”陈天于老人坦言,当时参军一是为了响应号召、参军光荣,一方面也是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入伍后,陈天于被编入第21军62师184团炮营重炮连。

1953年7月,正在盐城东台进行集训的陈天于和战友们在夜间接到通知,立即收拾行装,连夜行军。车辆行驶到无锡时,大家才知道是去朝鲜打仗。“当时我知道我们是去支援朝鲜的,比较激动。”陈天于说,自己在部队集训的时候就听说过黄继光、邱少云的光辉事迹,深受鼓舞。“有的人害怕,怕打仗,但是我不怕。我说当兵就是要打仗,不打仗国家要你当兵干什么?”陈天于和战友们带着保家卫国的信念和对烈士的崇敬踏上了前往朝鲜的征途。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齐心协力打败美国野心狼!”一路上,大家高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给自己加油打气,很快就来到了中朝边界。陈天于清楚的记得,部队正准备过鸭绿江时,大家收到消息:“美国投降了!”虽然停战了,但是当时朝鲜的形势依然十分复杂,部队接到命令继续前进,支援朝鲜。

到达部队在朝鲜的驻地后,放眼望去,到处都是残垣废墟,房屋、桥梁都被炸毁,土地也是焦黑一片。这是陈天于和战友们第一次真正踏上战场,直面战争的惨烈,也让他们深刻的认识到和平的可贵。

按照统一部署,陈天于所在部队驻扎在离三八线60里左右的地方。但是由于经常有特务出没,他们每隔十多天就要换一个地方驻扎。“那个时候站岗放哨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特务特别狡猾。”陈天于告诉记者,自己的战友就曾在巡逻、上厕所、甚至睡觉时被特务暗害。“所以,我们当时都要记口令,每两天都要换一次口令,必须要特别谨慎。”

为了给敌方和特务以震慑,陈天于所在的炮兵营接到任务,除了站岗巡逻之外,还要进行日常的炮击训练。“我那时是班长,带领10个战士开展训练,我们重炮连的作战水平相当高。因为朝鲜是山区,山特别多,我们就模拟敌人和我们隔了一个小山头,敌人躲在山脚下,枪没法打,我们就把炮弹从山头上打过去,落在敌人的阵地里。”讲起这段故事,陈天于老战士兴致极高,忍不住站起来,将大拇指放在眼前再现当时炮击训练测距离的动作。“敌人看到我们这么厉害,肯定再也不敢打了。”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维护停战协定的同时,把帮助朝鲜人民医治战争创伤,重建民主朝鲜当成了自己的责任,志愿军指战员以高度的热情,积极参与着朝鲜的重建工作,掀起了帮助朝鲜人民生产建设的高潮。由于战火的摧残,公路铁路两边全是炸弹坑,当地已经没有一间像样的房屋,朝鲜群众甚至住进了山洞里。陈天于和战友们就地取材,将一块块的大石头和树木从山上背下来,修路、造桥、建房屋。

“那个时候条件很艰苦,营养也跟不上,大米都是从我国东北运过去的,有时候就供应不上,我们就磨高粱面吃。”陈天于说,为了让朝鲜百姓重拾生活信心,从事着大量体力劳动的志愿军经常缩衣节食,给朝鲜人民送去食物与衣服。

当年在战场上一起并肩作战的中朝两国人民,战后又像一家人一样,投入到建设朝鲜的劳动中。只为了朝鲜人民能够尽快的恢复生产,安居乐业。陈天于当时刚20岁,仗着身强力壮和一腔热情,干起活来特别卖力。“人家黄继光在战场上拿身体堵枪口,我们这点苦算什么?”结果,有一天晚上,收工以后点名时,陈天于由于长时间劳动加上营养不良晕倒了。战友连忙把他抬到医院,救了回来。

因为这件事,陈天于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并且光荣地入了党。“当时部队还专门从朝鲜发喜报到家里,这个可不简单,这是荣誉啊!”陈天于满脸自豪地说。

数据显示,战后5年里,中国人民志愿军帮助朝鲜人民重建4000多座铁路桥梁,修复被破坏的水库8座,并新建了平南灌溉工程、胜湖里灌溉工程等大型水利工程,帮助朝鲜尽快恢复农业灌溉。当时他们冒着严寒,破开冰层,潜到五六米深得江底勘察大同江铁桥桥墩的损坏情况,用了7个多月,在没有起重机的帮助下建起了一座新的大同江铁桥。

直到1958年志愿军撤退时,一共帮朝鲜人民修复了民房4.5万间,运送物资6万多吨,帮他们建起大量医院、学校、办公大楼等。

标签:
责编:刘洁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