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盐城市亭湖区便仓镇关工委主任张奇芬:春风化雨育葱茏
2020-10-09 16:08: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10月9日盐城讯 日前,盐城市亭湖区便仓镇关工委组织的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现场,一位年近古稀、戴着党徽的老人,正在循循善诱地为孩子们作“争当新时代好少年”主题讲座。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津津有味,现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这位老人,就是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江苏好人”、便仓镇关工委主任张奇芬。52年前,17岁的张奇芬从苏南无锡市清名桥中学毕业,到贫穷的便仓镇港东大队插队落户。后来落实政策,当年一同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纷纷回到了大城市,只有她在农村成了家,在盐阜老区这块红色热土上扎了根。2004年,张奇芬从镇党委副书记、镇人大主任岗位上退下来后,积极投身关心下一代事业,在关工委岗位上一干就是16个春秋。她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所付出的一切,得到各级党政组织的充分肯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心系留守孩子,让关爱永伴成长路

在亭湖区便仓镇思源村,有一个在当地传为美谈的“爱心驿站”——“奇芬校外辅导站”。这幢200多平方米的普通两层小楼,看上去有些陈旧,但屋内一年四季传出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又使它显得不同寻常。这就是张奇芬的家,楼上是她的住处,楼下被她改建成附近留守儿童的校外辅导站,被孩子们誉为“最温暖的心灵驿站”。

“近些年,随着大批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儿童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群体。留守子女教育,是在外双亲揪心、学校担心、社会关心、在家老人费心的大问题。”张奇芬感慨道。便仓镇平均每年有300多名留守儿童,为给这些远离父母的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张奇芬带领“五老”先后在全镇创办13家校外辅导站。2016年,她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改建了当年插队落户住过的老房子,添置了办学设施,聘请了2位老教师和3名志愿者担任辅导员,在思源村办起了家庭辅导站,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闲余时间,以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的30多名留守孩子为主要服务对象,免费提供思想品德教育、学业辅导和文体活动。

为使留守儿童帮扶更加有的放矢,张奇芬常年走村入户调查了解留守儿童详细情况,建立了留守孩子家长档案,全程跟踪掌握第一手资料,形成详实、全面的数据库,为精准开展关爱留守子女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准确指南。她发动“五老”与留守子女结成关爱对子,先后签订“五老”关爱留守子女协议书3860余份(次),对留守子女实施生活、品行、学习、心理全方位关爱,倾力为其茁壮成长保驾护航。“如果说,孩子们是鹏程万里的飞机,我们就力争当好‘雷达’,随时关注他们的成长,引导他们飞向光明的未来!”张奇芬动情地说。

献力脱贫攻坚,助乡亲打开致富门

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镇,便仓镇广大农民多年来一直渴盼早日实现小康梦,而其中的贫困青年农民却是奔小康路上需要重点帮扶的对象。这一群体,自然也成为张奇芬等关工条线一班人的“着力点”。

“对贫困青年农民要立足其实际情况和自身需求,采取针对性、靶向化举措,才能实现精准帮扶的目标。”这是张奇芬多年帮扶青年农民脱贫致富的经验之谈。短短的几句话,却浓缩着她倾洒的每一滴心血与汗水,记载着她在脱贫攻坚之路上辛勤跋涉的每一行足迹。多年来,她带领全镇“五老”志愿者先后帮助241名贫困青年农民甩掉贫困帽子,拿到小康“金钥匙”。其中,她本人结对帮助脱贫的有56人。

按照“因人制宜、精准施策”的思路,张奇芬对每个贫困青年农民,均选派一名有特长、有经验、有阅历、有人脉并与其谈得拢的“五老”作为帮扶责任人,实行“1+1”专题服务,负责做好思想转化、技能培训、就业牵线、创业帮扶、脱贫巩固等一系列工作,当好贫困青年农民就业创业的“好帮手”“好顾问”,达到“靠船下篙”的帮扶效果。特别是近几年,张奇芬先后请出12名“五老”与16名贫困青年农民结对帮扶,有长蔬菜的,有长葡萄的,有长草莓的,有长西瓜的,有长香瓜的,还有养虾、养鱼、养猪的……在“五老”一对一的悉心指导下,贫困青年农民人人跨入增收致富的门槛,彻底告别“晦暗的日子”。

通过不断摸索,张奇芬总结出了“扶、带、帮”的扶贫经验:发动会员单位“扶”、种养大户“带”、五老“帮”。这一扶贫工作法得到地方党委、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的一致认可,并在多个领域进行推广。如今,“扶、带、帮”不仅成为全区关工系统的特色扶贫品牌,还给各地各部门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生动借鉴与启迪。“张奇芬等老同志始终保持献力脱贫攻坚的旺盛热情和无私情怀,并且探索出极富针对性、实用性、操作性的帮扶措施,着实令人钦佩,值得全区上下认真学习、全面推广!”对于“扶、带、帮”的扶贫经验,亭湖区委、区政府相关负责人多次予以高度褒扬。

开展失足帮扶,给人生点亮希望灯

在张奇芬的人生版图上,有一个群体留下的是夹杂着悔与痛的烙印。他们是失足的青少年,令很多人扼腕叹息、谈之色变,可张奇芬从未嫌弃过他们,相反,总是竭尽全力地予以帮扶,以满腔的热忱让误入歧途的心灵回归正道。

“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我们关工战线最重要的责任与使命,特别是对由于家庭、社会教育等原因产生的失管、失足的青少年,我们应该树立坚定的信心、倾注更多的心血,在他们成长的关键时期拉一把,绝不能放之任之,使他们在歧途上越陷越深,成为社会的隐患。”张奇芬经常这样说。正是因为秉持着这一份深厚的“关工园丁”情怀,张奇芬对失足青少年常态化开展有针对性的结对帮扶,她结合这些孩子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点,努力协同各方资源,在思想上教育、精神上引导、生活上帮助、感情上温暖、心理上抚慰,倾情矫正扭曲的心灵,用爱心点亮失足青少年的心灯,使他们拥有洒满阳光的未来。多年来,他先后帮助36名失足和“问题”青少年走上人生的正途。

富民居委会七组青年卞某,曾因小偷小摸被劳教四年,释放回家后一直找不到就业单位,一度情绪低落,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极端情绪。张奇芬及时对其进行思想疏导,鼓励他摆正心态、不自暴自弃,并利用自身的人脉资源多方沟通协调,向用人单位写下担保书,帮助小卞在盐城悦达集团下属企业找到了一份工作。见一番辛苦后终于将事办成,张奇芬不禁长长地吁了一口气,但她心里依旧不踏实,于是三天两头往厂里跑,了解用人单位反映,对小卞进行跟踪帮教,耐心向他灌输做人做事的道理。如今,小卞已成为工厂烤漆房的技术骨干,年收入达8万余元。张奇芬还热心地牵线搭桥,帮小卞找到了女朋友,结婚后小日子过得和和美美。“张主任真是个热心肠的大好人,没有她就没有我的今天!”每每回想起自己的曲折人生,小卞总是感慨万端,“张主任的‘再造之恩’,让我永远感激不尽。我一定努力上进,不辜负她的期待!”

退而不休勤奉献,十六春秋写传奇。自走上关工事业征程的那一天起,张奇芬始终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承诺铭刻在生命中的最重要位置,时刻把青少年健康成长放在心上。在为下一代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化烦事的爱心“马拉松”上,她无论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都不知疲倦地劳作着,先后骑坏了4辆自行车,经常累得嗓子发不出声,两条腿跑得肿胀,并牺牲了绝大多数的节假日和闲暇时间,甚至深夜还奔波在帮扶青少年的路途上,但她乐此不疲、无怨无悔。

张奇芬常说:“只要我活着一天,就要承担起党和人民托付我培养下一代的光荣职责!”这是她的座右铭,也是她的励志歌,更是她对盐城、对亭湖、对便仓这片热土深沉情感的结晶,是一位老知青52年未了情的浓缩,是一位老党员对关工事业、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永恒眷念。(孙成栋)

标签:
责编:刘洁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