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大国小鲜@基层之治】盐城楼王镇:企村联建“连心桥” 携手共奔“振兴路”
2020-10-06 13:16:00  来源:盐城新闻网  
1
听新闻

作为江苏省盐城市久负盛名的鱼米水乡,盐都区楼王镇境内河流密布,当地人利用这一天然资源优势,从几十年前就开始大力发展现代水产养殖业。近年来,楼王镇的家鱼和螃蟹的养殖规模屡创新高,市场美誉度也不断提高,由此带动了蟹袋产业的发展。

“企业+农户”,共寻利益连接点

“企业租赁村闲置厂房从事渔袋生产,村负责企业用工人员安排”的利益联结机制,是楼王镇仁和村企村联建的发展之路。据了解,楼王镇拥有几十年的水产养殖基础,而与水产养殖相关的产业在镇里也多达33个,其中,全镇售出的渔袋量更是占到了全国市场份额的70%以上,年销售额达9000多万元。“现在我们的喷水织机每天都在高速运转,销售形势一片大好,一个厂年产值就达320多万元。但开始的时候,农村老百姓都不会做,镇里领导就亲自带领村民到上海、苏州等地大厂学习,这才逐步推广开来。”志兵渔网厂厂长张志兵是楼王镇渔网协会总支部书记,连续多届当选区、镇两级人大代表,他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脱贫奔小康的事迹曾被多家新闻媒体报道。

“项目+落地”,实现家门口就业

金秋时节,志兵渔网厂内一片繁忙景象,百余名工人正在生产加工渔袋,他们大多是来自当地的村民。“靠着编织渔网蟹袋,我一个月可以有3000多元的收入。”村民表示,“感谢党和政府,自从有了这个渔网厂,我不但可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家门口就业,方便照顾家人。”目前,仁和村从事渔袋加工的工人共有800多名,全村共有13个像志兵渔网厂这样的企村联建项目,每年可以为全村从事生产加工的农户带来1000万元的收入。

“租金+公益”,助力村集体增收

“我们村有5个居民小组、2151人口,地域面积近5400亩,是一个传统农业村,农户增收渠道单一。”仁和村村书记非常自豪:“但是,现在我们集体资产有340多万元,集体年收入达47万元。”通过“巧手带动、政府激励、金融扶持”,依托仁和渔网产业基地,选派多名渔网编织能手作为带头人,在28个行政村走村入户传递编织技术,并免费焊接300个编织钢架,群众参与积极性空前高涨。仅仁和村,每年村集体能从企业获得稳定租金5万元,近二十年来,村集体租金收入就有近百万元。同时,企业在发展壮大后,还热心村公益事业发展,先后出资近80万元用于村路、桥梁建设和特困户救助,村容村貌有了明显变化,成了全国闻名的渔网生产与蟹袋加工基地。

下一步,楼王镇将持续大力推进“万企联万村 共走振兴路”行动,集中开展技术培训,使更多农户参与到渔袋编织产业中来,打造“渔袋特色小镇”,把“小网袋”做成“大产业”,走出一条具有盐都特色的企村联建“致富路”。

标签:
责编:崔欣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