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过后,高温天气还是一个接着一个。在亭湖区黄尖镇指南村的农田里,水稻、玉米等作物长势喜人,一垄垄新翻的土地上,十几只白鹭正用长长的喙寻觅着新鲜食物。
指南村党总支书记施广升指着觅食的白鹭说:“姜德明主任来了之后,在全村推广绿色农业,村里的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好了。”
让施广升欣喜的不只是环境的改善,更有许多外出打拼村民的归来。崔广东、崔广生兄弟俩原先一直在上海从事物流行业,2017年返乡投资,在指南村承租了150亩地,创办了新田农场。其中90亩种植“蚊帐大米”,60亩种植西瓜与糯玉米。
“我们种植的水稻产量虽然没有常规栽培的高,但我们大米的售价要比普通大米高出好几倍,一亩地的收入要比常规种植多出3000元。”崔广东说,他们农场生产的稻谷一般每年9月上中旬就销售一空了。
“你看,人踩上去只能留下浅浅的脚印,现已到复水的时候了。”66岁的姜德明拄着双拐站在离田埂几米远的秧田里,向正在田间忙农活的王爹爹喊话。
“明天一早就上水!”正在田间拔草的王爹爹直起身子,转身回答道。王爹爹是指南村的村民,平日里替崔家兄弟俩打理这90亩的“蚊帐大米”。“田里我们从来都不用除草剂,长出来的杂草都是人工拔。”王爹爹说,“还有这些田间‘小卫士’。”顺着王爹爹手指的方向望去,一群鸭子穿梭其间,成为稻田里的特殊“管理员”。
“我们的鸭子可不同于别家,这可是生态鸭,也早就都被人订了。”崔广东笑着说。这种“稻鸭共生”、一田双收的生态循环种养新模式,不仅为农场节约了生产成本,还促进了水稻增产增收。
“多年前看到过有关姜主任的事迹报道,我们非常认同绿色农业的理念,受到他的影响,我们兄弟俩下决心回乡创办了这个农场。农场创办初期,姜主任可没少来为我们作技术指导。”谈起回乡创业的经历,崔广东告诉记者,现在人们的生活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粮食安全是关键。他们生产的大米,田里不用化肥,都是用豆饼、羊粪、鸡粪等有机肥;也不施农药,围在田四周高约6米的“蚊帐”可以阻止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迁飞性害虫的侵扰。
“我们家以前只是麦棉套种,姜主任来到我们村之后,经常给像我这样的农户传授技术,现在我们家是麦子与西瓜、糯玉米、菊花这样的经济作物间套复种。”村民邵汉祥回忆起过去的经历,感受最深的是“不仅收入增加了,还学到了技术”。像糯玉米与小麦间套复种,每年可以套种三茬,效益可观。邵汉祥家种了17亩地,与之前只种麦子和棉花相比,现每年可增收2万多元。
为指南村带来不小变化的姜德明,曾是射阳县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当选为省道德模范。退休后在家乡黄尖镇指南村,姜德明承租100亩土地,创建了“姜德明绿色农业生态园”,付出了巨大的辛劳。如今,生态园每天为市区鹿鸣路、老虎桥等6家菜场直销窗口提供绿色放心蔬菜1500公斤,还为附近村民提供多个就业机会。
“我们村种植面积有6000多亩,大多数种植了西瓜、糯玉米、菊花等经济作物。姜主任不但自己带头践行绿色农业,还给我们传播绿色理念,提供技术帮扶,带动大家致富,全村亩均增收逾1000元。”施广升说,“近年来,村里农户的化肥农药使用量在大幅减少,有的田块已尝试‘零化肥零农药’。生态环境好了,村里的河水清了,鱼虾多了,吸引了不少村民回村创业。”
这些年来,姜德明秉持“原生态、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理念,不仅亲身践行绿色农业,还向周边农户不断推广绿色理念,在射阳洋马镇、泰州姜堰等地指导建立多处绿色农业示范基地。在践行绿色农业的同时,姜德明还帮助农户恢复种植自传良种近千亩,今年单为洋马镇贺东村徐金忠一户就提供10多亩优质半夏黄豆良种(加工原生态非转小榨豆油及豆制品的首选原料),助力更多农户走上致富路。
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陈环 通讯员 董晔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