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7月28日盐城讯 每当建湖县公安局组织活动时,总会看见一个身材稍胖、发色微白的身影。他身上背着包,手里拿着相机,在人群里,在画面外,用镜头定格建湖公安一个个精彩的瞬间。他,就是“老谢”。
“老谢”名叫谢栋华,1968年12月生,1986年10月入伍,2006年转业到公安系统工作,军旅20载,从警14年,在宣传工作岗位干了12年。虽然年龄已经“知天命”,但他总能和同事们打成一片,一起乐呵呵地工作。于是,大家都亲切地称他 “老谢”。
他在部队摸爬滚打,从普通战士一步一个脚印走上领导岗位的。刚进军营时,他一腔热血,每天的训练服都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一天下来衣服上全是汗渍白盐霜。在新兵连时,作为步兵轻机枪射手,无论酷暑寒冬,不分白天晚上,他都要趴在地上坚持瞄靶训练、扛着轻机枪进行过障碍物科目体能锻炼。正是这段艰苦训练的洗礼,淬炼和铸就了他的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精益求精的追求。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后来,在他考上军校留校后,他又干起了司务长、宣传干事、学员队教导员。岗位在变换,职务在提升,可他工作态度始终如一,无论在哪个岗位都能干得有声有色。
在学员队任教导员时,一名骨干在队务会上指出学员队就餐时普遍存在揭馒头皮的现象,认为这是一种浪费行为,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思想格格不入,更与争当先进的标准不符。这条意见被老谢默默地记在了心里。第二天晚饭时,老谢便挨个桌收集馒头皮,再当着全体学员的面全部吃了下去,随后又意味深长地背诵起《悯农》这首诗。没有苦口婆心,没有长篇大论,就这样,这种浪费现象再也不见了。
青葱岁月,似水流年。2006年,老谢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军营,转业进入公安系统,成为了一名普通的乡镇交警。2008年,他来到政治处,又干回了老本行,这一干就是12年。
罗伯特·卡帕说:“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离炮火不够近。”老谢并非科班出身,也不再年轻,可是他用最敬业的工作态度,不断打磨出更专业的工作能力。工作中,他最讲究 “细、精、实”,总是为了一个词、一句话、一个镜头反复推敲和斟酌。他常说,每一篇报道、每一个镜头都是一个门面,代表的是我们建湖公安形象,反映的是警队的精气神。
2019年8月,原建湖县近湖派出所所长仇海辉由于长期工作在为民服务、打击犯罪的一线基层,积劳成疾,病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在他治疗期间,老谢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先后策划两篇报道,用最鲜活的镜头、最真实的细节展示了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党员民警形象,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长期的随警作战,风吹日晒下,老谢的皮肤变黑了,头发也逐渐花白。记得去年夏天,他与来访的几位非洲警察坐在一起,还有同事笑着说:老谢你不算黑,至少比他们白多了!
同事们的这句玩笑,透出老谢黝黑皮肤背后的付出。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局里打算拍一些体现青年民警精神风貌的照片和视频,组织了一群二三十岁的青年民警在局大院里来来回回列队行进。期间,老谢始终趴在水泥地上,只为捕捉一张列队行进最完美的镜头《青春警营,跫音铿锵》。一位50余岁的“老”民警,在一帮20余岁的青年民警面前,没有架子,不管面子,用自己的“专业”和“敬业”,为他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实践教育课。而他静默趴在地上的那一幕,也深深地烙在了每个青年民警的心里。
正是因为老谢的敬业和专业,近年来,建湖公安宣传工作亮点频现。他精心策划了建湖公安警营三部曲《我的爸爸是警察》《总是“错过”的爸爸》《好想你再回家》,在各项评比中摘金夺银。2019年,老谢组织拍摄的电视散文《总是“错过”的爸爸》荣获江苏省党员教育微视频大赛纪实类一等奖和十佳编导奖、第四届“平安江苏”一等奖、中央政法委第四届“平安中国”三微大赛优秀微电影奖、中央组织部第十五届全国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优秀奖。“建湖县看守所64年安全无事故”、“ 与民同行三十年,国道卫士写大爱——记建湖县公安局上冈交警中队”、“ 陈勤:百姓心中的110”……一大批优质稿件先后在《人民公安报》《新华日报》《新华网》《中新网》《中国警察网》等媒体推出,让建湖公安的先进典型墙内开花墙外也香。
从军营到警营,从橄榄绿到藏青蓝,老谢没有荡气回肠的豪言壮举,没有惊心动魄的破案传奇,有的只是军人的坚毅、警察的坚守。(朱琳 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