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乡村“头雁”马华平: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 探索集体增收“试验田”
2020-07-21 11:1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7月21日盐城讯 秧苗青青,生机勃勃。在盐城东台市南沈灶镇兆丰居委会的一块田埂上,人们正在忙碌着:安装水管的,抬着水管的,为水管填土的。在忙碌的人群中,一个身材瘦瘦的中年人,胸前党徽熠熠闪耀,头上的红色遮阳帽格外显眼,他正在挥锹挖土,为新安装的送水管道填土,并不时停下锹用脚踩实。他就是东台市南沈灶镇兆丰居委会党总支书记马华平。此刻他正带领大家参加安装送水管道的劳动。

老板撂田出难题

马华平劳动的这个集体农场面积有200亩。原先是流转给一位老板种植西瓜,去年底,三年合同期满,老板撂田走路。

征求群众意见,群众不要田了,新的难题和矛盾出现了?200亩土地,大户到期走人,群众又不要,咋办?不解决好这个矛盾,土地就要荒芜,还要付土地租金。居委会班子成员都感到很棘手。关键时刻,大家看着书记。马华平一锤定音,先把土地收归村群观粮食种植土地专业合作社,再由集体经营。这几年来,兆丰居委会已经采取集体投资建设设施项目租赁、外来户租赁经营、外来客商投资经营等多种形式,把群众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让土地生金。

未雨绸缪早谋划

2019年12月5日,村里对这块土地发出了招租公告。先后来了几波人,长过大棚,肥力受影响,有人来看看就不要;还有的想要田,但贪便宜,租金给得出奇的低;还有的种植的作物品种与果蔬椒乡主题不符。

在这样的情况下,马华平召集村两委成员,统一了大家的思想:大家集体上“梁山”——创办村集体农场,壮大集体经济。

针对这块地土壤肥力下降、酸碱度失调的实际,马华平想对这块地进行了全面的平整改良,通过旱改水,利用水的沉淀来改良土壤的酸碱度。经过平整,填平了老四灶河和两个废塘,渗溢土地20多亩。他们在平整后的土地上,新建了提水泵站1座,高标准进水渠道893米,过水桥涵1座,安装进出水管道780米。在平整土地的日子里,马华平一有空就往工地跑,并安排村干们轮流在工地值班,督促工程进度和质量。原先高低不平的十多块小田被整理成平展展的四块大田,一个集体增收的试验田的雏形呈现在世人面前,马华平和村干们的心里比谁都开心。

辛勤耕耘致富苗

平整后的土地长什么能赚钱?成了马华平的心思。他虚心请教几位本地和外地包田的大户,请他们帮助参谋出主意。几位大户建议他种植水稻、他们与马华平一起算收入账、成本账、人员工资账,减去成本每亩能赚500元左右,再加上每亩的水稻和秸秆还田补贴,200亩纯收入10-12万元不成问题,一笔笔账算得马华平信心倍增。

接着他又向镇农业中心和相关农技人员请教,请他们对水稻的栽培出主意献计策。专家们建议他水稻直播,播种前必须催芽、播种后要盖种。他请人从外地买来了“9108”和“淮稻5号”稻种,安排几名村干负责浸种,浸种后立即进行了催芽。

稻种出芽后,必须立即播种。在播种的那几天,正逢大雨倾盆,兆丰居委会全体干部在马华平的带领下,进行了突击播种。大家身穿雨衣雨裤,一手拎着装满稻种的桶,一手冒雨播种,雨水打得他们睁不开眼,谁也顾不得擦一擦,谁也不叫一声苦,继续冒雨撒种。午饭时间,大家在田埂上匆匆吃完盒饭,继续下田干活。“抢季节,抓时效”,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播种结束后,又立即开始盖种。大家冒着大雨深一脚、浅一脚,吃力地往前拖着蛇皮布,污泥齐膝盖,有时踩到深的地方,水和污泥齐腰。那几天,参加劳动的村组干部身上没有一块是干的。个个脸上被晒得脱了一层皮,身体瘦掉了一圈。

天道酬勤。由于他们掌握了直播水稻的技术要领,第二天,纵目四望,水田里一片绿色,生意盎然。

水稻出苗后,马华平发现平整土地过程中,北头和南头地势稍稍高了一些,南边田里的水送不上去。他下决心解决送水不均匀的问题。马华平买来水管,带着村干部个个参加安管劳动,大家在烈日下,肩扛人抬,挖槽安管道、拉线培土忙不停。

780米的送水管道安装好了,大家的心里松了口气。但作为当家人的马华平又在计划着一项增收的劳动,他要在所有的田埂十边和渠道边都种上大豆,预计可增收3万元左右。

面对着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马华平和他的团队充满了期待,充满了希望。(夏楚军 曹燕妮 徐良观)

标签:老板;土地;水管
责编:郭玲玲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