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至8日,对响水县运河镇孙埝村居民来说,是幸福难忘的日子。这几天,他们陆续分到了心仪的新房,终于圆了安居梦。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47岁的薛永军分到一套新房,正张罗着搬进新居。只要一有空,他就会在村里转转。宽阔整洁的沥青路、典雅大气的新房、正在建设的健身广场……薛永军满是欢喜,“孙埝村环境挺好,配套设施齐全,住上这么好的新房,真的很满意。”
农村住房改善工作做得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响水县把改善群众住房条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群众主体地位,深入调查摸底群众基本信息、改善意愿等,科学合理编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改造提升规划,按照方便群众的原则,坚持“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充分利用土地空间,加快农房改善工作进度,确保农民尽早住上放心房、安心房。
响水县住建局分管负责人季午介绍,该县坚持因地制宜,系统谋划,扎实推进农房改善工作,已完成“两镇十村”示范创建任务。目前,继续鼓励农户进城入镇,做好“空关房”拆除扫尾工作,加快新型社区项目建设进度,全面抓实抓好农房改善工作。今年,该县已拆除农村“空关房”3106户,开工建设响水县陈家港镇下辛社区、新光社区,南河镇昌盛社区,大有镇淮河社区,老舍中心社区新舍社区农村新型社区。
农房改善工作,不仅要让广大群众住得好,还要让他们收入高、心舒畅。农民搬出后,复垦的土地如何利用?该县着力在农业资源规划上做文章。围绕乡村振兴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大力发展西兰花、西瓜等高效农业,提高土地产出和农产品附加值;不断优化现代农业布局,加快推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全面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连日来,该县南河镇薛荡村毛豆种植基地里一片忙碌的景象。7月12日,种植大户万苏云正和工人们抢摘毛豆,准备运往盐城万洋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现在住进新房,在家门口还能挣钱,日子是越过越好。”60多岁的徐志高夫妻俩满脸洋溢着喜悦之情。“还是党的政策好,让我们住进新房,在离家不远的蔬菜基地上班,每天60元,一年我俩能挣四五万元钱。”
该县不断加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步伐,着力培植西兰花、西瓜、毛豆等高效品种,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富民新路。这也是该县坚持发展高效农业和绿色生态农业,让被征收农民实现“甜蜜致富”的生动缩影。
自从征收安置后,在上海电气(响水)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做工的王礼翠脸上总是挂满笑容,她分得位于南河镇薛荡村的一套新房,新家离工作的企业只有几公里的路程,“新房装修好,从家骑车8分钟就能到单位,每天150元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
为让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该县整合资源,实行现代农业园区、工业园区和镇村布局规划等多图叠加,力求所有新型农村社区附近都有产业基地、园区可依托,放大产业集聚效应,让农民搬得进、留得住、能致富。中山河沿线、“两高”沿线镇区围绕经济林果产业,326省道沿线镇区围绕现代设施农业、特色蔬菜产业,其他镇区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现代物流等产业,不断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整齐划一的新居,再加上家门口合适的就业岗位,无疑给农民群众带来一份“幸福套餐”。
记者 张勇峰 通讯员 王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