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1月11日盐城讯 去年以来,滨海县局锚定“发案少、破案快、执法规范、队伍过硬、群众满意”的目标,坚持改革与创新齐驱、基础与效能并重,务实推进社区警务改革,着力打造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压舱石”,全县社区警务工作呈现出基础更厚实、活力再增强、质态显提升的良好态势。
强化基础,接补短板
科学调整警区。针对过去警务区划分粗放等问题,综合考量人口、面积、警情、案件、场所等要素,优化警区调整方案,对人口、场所行业相对集中的县城和集镇进行细化,缩小范围,根据场所行业管理和阵地控制工作需要,分类实行一区两警、一区一警、警长负责制。在未设置专业队的派出所,按“3+N”模式配备警力,除所长、户籍内勤和办案民警外,其余全部担任社区民警。明确派出所教(指)导员、副所长任社区民警或警务段长,社区警务队长任复杂警务区社区民警,通过机关瘦身等途径壮大社区民警队伍。
建强专业队伍。为解决派出所职责边界不清、所队关系不明等问题,以建强专业队伍为抓手,理顺所队关系,为派出所减负。建立社区民警专业队,按“民警+辅警+社区警务助理+群防群治队伍”的架构,形成城乡警务区力量配置“1+2+1+N”“1+1+1+N”差别化模式。建立重点人员管控专业队,实行“专业管重点”,为社区民警减负。策应110接处警改革,建立特殊警情处置专业队,加强非警务警情分流处置,减轻接处警压力。
盘实社会动员。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社会动员,促进社区警务社会化水平提升。建成平安体验中心,开展心防体验“村村行”,传播平安理念,传授防范知识,变过去单向传输式防范宣传为双向交互式情境体验。应用“滨海微警”、“政务易平台”等,以图文信息和语音播报形式,推送发案动态、防范知识。通过组织商户加入平安联盟、推行平安志愿服务积分兑换开展社会动员,新增“红袖标”义务巡防队、“夕阳红”老年守望队、“平安梦”治安志愿者队伍52支。推进“驻所式”人民调解室建设,整合社会力量参与调解矛盾纠纷。
优化机制,厚实保障
规范运行规范。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设法改善派出所工作条件,县财政投入专项资金,为社区民警配备照相机、电瓶车等必要装备,推动社区民警全部进入村(居)班子,增配专职辅警122人,为社区警务升级创造了条件。根据“梳网清格”总体部署,落实市局《社区民警工作规范》要求,将“十个没有、三个绝不允许”“二十个有”作为社区的每日警务内容,细化、规范社区民警岗位职责,明确每周必做5个动作、必成8项任务,所长每日必行1次检查、每周必作1次讲评。
提升实战能力。围绕“互联网+”和“大数据”背景下的新课题,依托实战训练一体化中心,组织社区民警开展业务技能和信息化应用比武竞赛,提升社区民警的综合素质。组织派出所分管社区警务领导和社区民警代表,到广州、福建、浙江、上海等地考察,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等形式,学习先进地区社区警务工作经验,提升能力素质水平。策应大走访,组织开展专项培训,提升社区民警群众工作水平、执法办案能力、为民服务水平,为帮助群众办小事、干大事、解难事筑牢能力根基。
严格督导考评。实行社区民警职能履行“清单制”,清单式明职、履职、考职、问责,通过4项清单,让社区民警知晓做什么、怎么做、如何考、做不好要承担什么责任。抓实社区警务工作督促指导,完善党委成员分片督导、警种部门条线督导、纪委督察常态督导工作机制,帮助基层解决难题。加大对社区民警群众见警率、情况熟悉率考核,分层分级细化考核日、周、月、季工作情况,推进了社区警务工作提质增效。实行基础工作提线破案一事一奖、同功同奖,设立社区警务专项奖励资金,每月兑现奖励,在选拔任用中层干部时,为社区民警设立优先条件,确保社区民警沉得下、留得住、扎得深。 (方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