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环境治理让盐城百姓尝甜头
2019-10-30 09:39:00  来源:盐城新闻网  
1
听新闻

  河面上碧波荡漾,河中央有一大片芦苇丛,两米多高的芦苇随风摇摆,几只水鸟在里面觅食。喜欢钓鱼的人们来到河边挥杆垂钓,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望着缓缓流淌的黄沙港河水,谈起这些年村里的环境变化,在射阳县新坍镇四烈村1组生活了一辈子的71岁居民刘芝俊,乐得合不拢嘴:“‘小涝洼’真的变样了!”

  小涝洼,是指地势低洼易淹。而历史上的四烈村却不只是涝洼这么简单。

  “以前这里全是盐碱地,村里村外没有一条河,别说种粮食,长棉花都费劲!”刘芝俊皱着眉头回忆,“没有河,吃水要靠担挑车推,种地得看老天‘脸色’。所以,当时经常是‘吃上顿,愁下顿’。”

  翻开四烈村的历史,治水活动赫然贯穿其中。从上世纪70年代起,为了解决用水问题,在地方政府的组织下,全村人举家出动,几十年如一日,用锹挖、肩挑、车推来完成“挑河治水”工程,“每天上河工,人山人海。”四烈村原会计、64岁的黄金殿说。

  靠着不屈不挠的治水精神,四烈村村外慢慢出现了黄沙港河。河道宽度也从过去不足30米,拓宽至现在的100米。后来,村里面还挖通了多条交错密布的内河水网,滋养着这片土地。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有了足够的河水,再经过多年改良,原本光秃秃的盐霜土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望无际的农田和火热的丰收场面,当地人因此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

  

  “以前一个生产队种300多亩麦子,一季收1.2万斤就算丰收了。现在一户农民种10亩地,就能收1.5万斤水稻。”环境治理的变化,让刘芝俊尝到了甜头,也让其他四烈村人深刻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为了守住一河秀水,营造美丽四烈,发展生态环境,四烈村发动群众植树造林,为全村披上“绿装”。仅在今年植树节期间,全村就栽植成片林56亩,栽植绿化苗木6860株。

  这其实是四烈村重视环境保护的一个缩影。多年来,四烈村始终坚持生态优先,使传统产业“变绿”,清洁能源“保绿”,生态经济“添绿”,坚持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努力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护好管好用好来之不易的黄沙港河水和绿色环境,就是保护好四烈村的生命线。”四烈村党总支书记严古平说。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赵亮 文/图

标签:
责编:芦艳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