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0月10日盐城讯 35年个春夏秋冬,他根植大地,播洒希望;35个四季轮回,他揣梦而行,逐梦远航;35个无悔岁月,他情注“三农”,筑梦芳华。35载一路走来,射阳日报记者部主任张学法倾心倾情倾力为农民兄弟代言,为农业发展发声,谱写了一曲为农、爱农、兴农的时代赞歌,走出了一条闪光的新闻人生之路。
向往远方 揣梦启航
有句名言说得好,“贫困是人生的财富。”一位诗人如是说,“有梦才有远方。”张学法先生的人生正是对“有梦才有远方”这一名言的最好诠释。上个世纪七十年底末,张学法高中毕业回乡务农。那个年代,黄海滩头的苏北射阳农村,物质文化生活极其贫乏。人多劳少的张学法家经济更是窘迫。起早摸黑的农田劳作、挨饥受饿的困顿生活,贫困的家境和苦累的农活并没有磨灭他心中的梦想,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求。白天他下地劳动,夜深人静时,他便捧起书本,在昏暗的煤油灯下遨游知识的海洋,并尝试着把身边发生的新鲜事写成稿件投给县广播站。一篇篇寄托希望、放飞梦想的稿件成了广播喇叭里传出的清脆悦耳的声音,让他对新闻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繁重的体力劳动时常让他腰酸背痛,一个个手指上磨出的血泡变成老茧,一次次肩膀上留下的血印让他疼痛难忍,但丝毫没有冲淡他的写作热情。数九寒冬,冻得手指难伸、腿脚发麻,他活动一下,擦擦手掌继续写稿;盛夏酷暑,蚊虫叮咬、闷热难熬,他一边抓痒,一边擦汗,也没停下手中的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以苦为乐,坚持不懈地把身边的好人新事写成新闻。功夫不负有心人。寒来暑往,经过几年的努力,他采写的新闻稿件先后 被《 人民日报 》《 农民日报》 10多家等国家和省级报刊采用,从此,他与新闻写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并走上了筑梦人生的新闻从业之路。
慧眼做文 倾情发声
如果说辛勤笔耕让回乡青年张学法走上新闻之路,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那么潜心敬业与敏锐的慧眼则是他走上新闻人生成功的之路风帆。一路走来, 有着浓厚“三农”情结的张学法总是以新闻人特有的敏锐眼光,把新闻的触角伸向“三农”的最“深”层,抓到问题的最“痒”处。1986年底,走上射阳粮食系统新闻宣传工作岗位后的张学法写作热情更加高涨。
出身农民家庭的他深知农民种地的辛苦。但粮食市场放开后,农民种粮卖粮遇到的问题与困惑让他陷入了沉思。他感到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并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投身到宣传“三农”、服务“三农”,为农民代言的新闻实践中去。1992年秋季,他下乡采访,发现因种粮亏损,不少农户秋播时竟然抛荒弃种,经过深入采访调查,写出的《射阳粮农为何大抛荒》的调查,刊登在《农民日报》头版头条上。引起了盐城市委的高度重视,当即派来调查组实地调研,市县领导及时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减轻农民负担。12月初,射阳农民抛荒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他通过深入调查采写的《种粮大户杨定海的困惑》,在《盐阜大众报》一版显著位置加编者按刊发,并在《经济晚报》《经济新闻报》等报刊登。“杨定海现象”得到了中央、省、市有关部门领导的重视,国家商业部专门派员来到射阳调研,并要求各级粮食部门以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的粮食,解决了农民的“卖粮难”问题。
几年里,张学法先后写了《苏北粮食收购大战硝烟四起》《农民为何弃田抛荒》《有钱为啥买不到粮》《粮价猛涨的背后》《粮价放开第一年》等50多篇反映粮食部门诸环节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的稿件,敏锐地捕捉了一个个热点问题,折射出了在新旧体制交替时期,农民对市场经济难以适应的阵痛,提出了在新旧体制转换时期,广大农民更需要政府的信息、技术指导,需要粮食、供销、物资、种子、农机、银行等部门协调解决面临的新问题,反映了农民的心声,有效地保护了粮农的利益。
不忘初衷 情注“三农”
1993年底,射阳报复刊后,张学法被选拔到射阳报社工作,成了一名专业记者。应该说他实现了最初的梦想,但怀有深厚“三农”情结的张学法不忘初心,以满腔热情投身到“三农”工作的采访调研、宣传报道中,他倾力而为,为做香“一粒米”、做大“一块田”、做成“一个节”呐喊助威,让“射阳大米”华夏飘香,让射阳“联耕联种”模式推向全国,让农民节日走上台前。他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向社会奉上了一篇篇“带露珠、冒热气、接地气”“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力作,在推进区域乃至全国的农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张学法深入田间地头采访种粮户)
关注农业品牌,全力跟踪“射阳大米”十八春夏秋冬。2003年,射阳县大米协会在上海举行了“射阳大米”品尝会。会上,消费者的啧啧称赞、上海市民抢购热情,触动了张学法敏感的新闻神经,他眼前一亮,敏锐地意识到“射阳大米”独特的口感食味,或许能为射阳稻米产业拓展广阔的市场。张学法连夜奋战写出了现场特写《大米品尝会》,第二天在《人民日报》见报。不止于此,他三天两头往射阳大米协会跑,一则则关于“射阳大米”生产、销售、打假、创牌的新闻见诸报端,为“射阳大米”品牌创建和市场开拓起了开路先锋的作用。他紧盯“射阳大米”的品牌创建和产业的发展,这一盯就是18年,写出200多篇“射阳大米”创牌的新闻,使“射阳大米”品牌在江沪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射阳大米”连续9年获评上海食用农产品“十大畅销品牌”,先后荣获中粮协评为全国“放心米”称号、中国粮油榜“十佳粮食地理品牌”。“‘射阳大米’从卖难到畅销,从28万亩到突破百万亩,形成了60万吨产销量、30亿元产值的群体,成为省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基地,实现品牌价值185亿,张学法的宣传功不可没。”射阳大米协会原会长张昌礼如是说。
鼓呼农业革命,倾力助推“联耕联种”走上时代前沿。 2010年春,“联耕联种”这个射阳农民的“小创造”,土地耕种模式的“大创新”刚刚露出尖尖角就被张学法敏锐的捕捉到,他感到“联耕联种”这一新型的生产关系形成的重大意义绝不亚于当初的“分田到户”,张学法赶紧用手中的笔记录下了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新事,很快,射阳推行联耕联种的新闻稿出现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以及人民网等全国各大主流媒体上。2013年岁末,张学法获悉射阳联耕联种荣获“2013年全国小康十大民生决策奖”后,连夜与正在出差途中的县农委负责人取得联系,采访获奖过程,成稿时已是凌晨3点。稿件被省市媒体报道后,被多家网站转载。此后,张学法一直坚持进行跟踪报道,助推射阳“联耕联种”模式走上时代前沿。2016年,射阳创造的“联耕联种”模式写进了中央一号文件。
力推农业节日,竭力倡导“尊农爱农”社会文明新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张学法在采写大量“三农”新闻报道中,深切的感受到农民创造的财富巨大,所付出的辛劳更多,全国9亿农民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享有应有的尊严和地位。他建议为9亿农民设立一个“农民节”,以此来唤起全社会对亿万农民的尊重。于是他连续花了3个晚上,写成了建议设立农民节的读者来信,在农民日报一版显著位置刊登。
在张学法与农民日报记者沈建华等“农民节”的倡导与推动者的不懈努力下,如今这个让9亿农民梦寐以求夙愿终得实现。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千年等一节,9亿农民的梦寐以求的夙愿终于实现了!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35年来,张学法先后采写的以聚焦“三农”,关注热点为主新闻稿件3000余篇、60多万字,先后有100多篇作品获得国家和省市报刊优秀作品奖。2017年12 月,他又获得了中国新闻最高荣誉奖——中国新闻奖,2019年10月 ,经有关部门综合考评,成为全省少有获得主任记者职称的县报记者 。
似水流年,青春无悔。张学法情系“三农”,以笔筑梦,谱写了一曲爱农、为农、兴农的大地之歌,用心血与汗水书写了一位新闻工作者的无悔人生。